2009年12月26日星期六

哥本哈根氣候峰會… 甚麼是<可持續發展>

全球一百九十多個國家,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開的氣候峰會,閉幕已一個星期,而這個星期,英國幾乎每天都下雪。已經很久沒有看過這麼多積雪,想不到德洋第一年過聖誕,就是個白色聖誕。

不是說全球暖化嗎?全世界的首腦都去了開會,怎麼今年還會下這麼多雪?

其實<全球暖化>(Global warming)是個比較過時的名詞,現在科學家都傾向使用<氣候變化>(Climate change)。科學界認同,人類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溫室氣體(Greenhouse gases),的確會讓地球溫度上升。可是,更為嚴重的是氣候會變得難以捉摸,隨時會下大雨、颳大風、下大雪;也可以突然間變得很冷,又或者變得很熱。上個星期,英國的天氣還很暖和,氣溫高達十多度。想不到,一下子就下雪,而且還下了這麼久。

我的博士論文就是研究<氣候變化>對英國辦公室建築的影響。

對於今次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峰會,我事前一點也不看好。果然,開了十五天會議,甚麼條約也沒有簽。最後,要金磚四國(中國、印度、巴西、南非取替了俄羅斯)跟美國帶頭(傳聞是奧巴馬擅自闖進四國會議),才簽了一份沒有法律約束的協議(accord)。這也難怪,一百九十二個國家,每個都有自己的立場,短短十二天又怎可能同意所有細節,簽署一份影響未來四十年發展的條約?能夠達成協議已經很不錯。

幾天前,英國報紙頭條標題<中國劫持哥本哈根會議>。中國真的劫持了這次會議嗎?

中國近年的碳排放的確很高,飆升得很快,可是我們是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。相對歐美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,我們的總碳排放量雖然已經超越美國,成為世界第一,但因為人口多,人均排放量只有4.58公噸(2007數字)。美國同年的數量是19.78公噸,英國是9.66公噸,日本是9.78公噸。而且,中國絕大部份的碳排放都是來自那些製造出口商品的工廠,所以,我們碳排放的最後享用者,又是發達國家的國民。

當中國願意把2020年的碳排放量由2005年的水平減40%到45%,歐盟及日本只願意減20%到30%(由1990年水平)。美國更離譜,提出的減排量只有4%。這樣的條約,對發展中國家公平嗎?中國帶隊不簽,如果就是英國氣候變化大臣米利班德(David Miliband)所說的<劫持了這次會議>,那麼這個會議就真的應該<劫持>。

中國駐英大使,傅瑩女士說得好。峰會開幕前,她到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(LSE)演講說,西方國家要求中國減排,就像一個有四塊麵包的人,向一個只有一塊麵包的人講道,要他減肥。

中國近年的迅速發展,的確帶來很多環境污染的後遺症。可是,不要忘記,中國雖然開始強大,可是離富國之列還有很長的路。我們人均GDP才剛過3000美元,比牙買加、納米比亞等地還要低。目前仍有1.35億人,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。

環保工程當然重要,可是為數以億計的人民脫離貧窮也一樣重要。科學家計算過,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以歐美的方式生活,我們需要七個地球的資源。唯一可以讓全人類都享有舒適生活,就是發展<可再生能源>(renewable energy sources)。發達國家排放二氧化碳排了兩百多年,其實是有任務把新技術傳給發展中國家,讓它們在發展道路上不用重蹈覆轍,污染地球。可是,現在看來,大部份的發達國家,好像都不願看到其他國家發展起來,最好貧窮國家繼續貧窮,他們就可以繼續奢侈的生活下去。

我在大學的學系叫做<Sustainable Development>,中文翻譯成<可持續發展>。我一直覺得這個翻譯不好,只看中文,不看英文,根本不知道所謂何物。可是到現在為止,我也想不到另一個較為清晰的中文翻譯。

現在想起來,難道sustainable development真正的意思是,富國繼續富有,繼續浪費資源,窮國繼續貧窮,因為這樣富國才<可持續發展>下去。

如果真的是這個意思,難怪中文沒有這樣的一個詞,因為我們沒有那麼不厚道,那麼不負責任的概念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