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26日星期六

哥本哈根氣候峰會… 甚麼是<可持續發展>

全球一百九十多個國家,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開的氣候峰會,閉幕已一個星期,而這個星期,英國幾乎每天都下雪。已經很久沒有看過這麼多積雪,想不到德洋第一年過聖誕,就是個白色聖誕。

不是說全球暖化嗎?全世界的首腦都去了開會,怎麼今年還會下這麼多雪?

其實<全球暖化>(Global warming)是個比較過時的名詞,現在科學家都傾向使用<氣候變化>(Climate change)。科學界認同,人類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溫室氣體(Greenhouse gases),的確會讓地球溫度上升。可是,更為嚴重的是氣候會變得難以捉摸,隨時會下大雨、颳大風、下大雪;也可以突然間變得很冷,又或者變得很熱。上個星期,英國的天氣還很暖和,氣溫高達十多度。想不到,一下子就下雪,而且還下了這麼久。

我的博士論文就是研究<氣候變化>對英國辦公室建築的影響。

對於今次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峰會,我事前一點也不看好。果然,開了十五天會議,甚麼條約也沒有簽。最後,要金磚四國(中國、印度、巴西、南非取替了俄羅斯)跟美國帶頭(傳聞是奧巴馬擅自闖進四國會議),才簽了一份沒有法律約束的協議(accord)。這也難怪,一百九十二個國家,每個都有自己的立場,短短十二天又怎可能同意所有細節,簽署一份影響未來四十年發展的條約?能夠達成協議已經很不錯。

幾天前,英國報紙頭條標題<中國劫持哥本哈根會議>。中國真的劫持了這次會議嗎?

中國近年的碳排放的確很高,飆升得很快,可是我們是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。相對歐美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,我們的總碳排放量雖然已經超越美國,成為世界第一,但因為人口多,人均排放量只有4.58公噸(2007數字)。美國同年的數量是19.78公噸,英國是9.66公噸,日本是9.78公噸。而且,中國絕大部份的碳排放都是來自那些製造出口商品的工廠,所以,我們碳排放的最後享用者,又是發達國家的國民。

當中國願意把2020年的碳排放量由2005年的水平減40%到45%,歐盟及日本只願意減20%到30%(由1990年水平)。美國更離譜,提出的減排量只有4%。這樣的條約,對發展中國家公平嗎?中國帶隊不簽,如果就是英國氣候變化大臣米利班德(David Miliband)所說的<劫持了這次會議>,那麼這個會議就真的應該<劫持>。

中國駐英大使,傅瑩女士說得好。峰會開幕前,她到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(LSE)演講說,西方國家要求中國減排,就像一個有四塊麵包的人,向一個只有一塊麵包的人講道,要他減肥。

中國近年的迅速發展,的確帶來很多環境污染的後遺症。可是,不要忘記,中國雖然開始強大,可是離富國之列還有很長的路。我們人均GDP才剛過3000美元,比牙買加、納米比亞等地還要低。目前仍有1.35億人,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。

環保工程當然重要,可是為數以億計的人民脫離貧窮也一樣重要。科學家計算過,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以歐美的方式生活,我們需要七個地球的資源。唯一可以讓全人類都享有舒適生活,就是發展<可再生能源>(renewable energy sources)。發達國家排放二氧化碳排了兩百多年,其實是有任務把新技術傳給發展中國家,讓它們在發展道路上不用重蹈覆轍,污染地球。可是,現在看來,大部份的發達國家,好像都不願看到其他國家發展起來,最好貧窮國家繼續貧窮,他們就可以繼續奢侈的生活下去。

我在大學的學系叫做<Sustainable Development>,中文翻譯成<可持續發展>。我一直覺得這個翻譯不好,只看中文,不看英文,根本不知道所謂何物。可是到現在為止,我也想不到另一個較為清晰的中文翻譯。

現在想起來,難道sustainable development真正的意思是,富國繼續富有,繼續浪費資源,窮國繼續貧窮,因為這樣富國才<可持續發展>下去。

如果真的是這個意思,難怪中文沒有這樣的一個詞,因為我們沒有那麼不厚道,那麼不負責任的概念。

2009年12月19日星期六

歐陸聖誕市場的美食… 臨別前特別掛念的感情

不經不覺,已經是十二月十八號,距離零零年代最後一個聖誕節,只剩下一個禮拜。每年的十一月、十二月,曼城會出現一個很好玩的地方,那就是市政廳外面的歐陸聖誕市場。記得十年前剛來到曼城,有一次無意經過市政廳,發現那裏除了擺放著色彩繽紛的聖誕燈飾,還有林林總總,來自歐洲大陸不同國家的攤位。雖說外國人沒有中國人那麼貪吃,可是<民以食為天>這句話不只限於中華民族,聖誕市場絕大部份的攤位都賣小吃,因為比起賣其他東西的攤檔,小吃攤位實在太受歡迎,生意也特別好。

來曼城之前,我在法國待了一年。回到英國,最懷念的就是法式洋蔥湯。想不到竟然在這個聖誕市場找到,而且還是正宗法國口味。除了洋蔥湯,這裏還有德國香腸包、豬扒包、荷蘭Pancake煎餅…

我和Fiona都愛吃,所以每年都一定會去這個歐陸聖誕市場。這兩年,有一道小吃已經超越了洋蔥湯,成為我們的至愛,那就是來自瑞士的拉可雷特(Raclette)。這道菜的做法很簡單,就是把一塊厚厚的瑞士乾乳酪慢慢烤,烤到有點燒焦,然後把那燒得香噴噴,已經熔化的乳酪倒在馬鈴薯上,再加上一些酸瓜做伴菜。雖然這麼簡單,可是<稍微燒焦的乳酪 + 馬鈴薯 + 酸瓜>這個配合確實太完美。再喝上一杯熱呼呼的馬爾酒(mulled wine),感覺實在太好了!那就是我們兩口子每年都指定要吃的<聖誕餐>,比甚麼火雞、甚麼百果餡餅(mince pie),好吃多了。

今年,也是德洋第一年過聖誕。我們上個禮拜就帶他,一家三口,到了這個我們每年都來的歐陸聖誕市場。看到五光十色的燈飾,他眼睛眨也不眨;看到爸爸媽媽吃Raclette,他更想伸手搶來吃。可是因為人越來越多,那天我們拍了幾張照片後就走了。

在中國,聖誕節沒有長假期。去了寧波以後,我們應該沒有機會回來英國過節。也就是說,今年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去歐陸聖誕市場。想到這裏,不禁有點失落。

人的感情就是這樣,快要離開,會特別掛念。對人、對事物都這樣。

不過,一想到還有兩個月,我們便會在中國過農曆新年,可以逛花市,可以嘗到大江南北美味的小吃,我們的心情又再開心起來。

記得小時候逛花市,印象最深的就是很擠,很多人。而今年的歐陸聖誕市場,擁擠程度已經接近亞洲的花市。明年在寧波,在密集的人群逛花市,應該會想起今年的歐陸聖誕市場。

2009年12月15日星期二

丁俊暉再奪冠… 預料不到的未來,不要小看別人

昨天晚上,儘管身體很疲憊,而且下一天(今天)要一早上班,我卻一直盯著電視機,看到凌晨十二點半,看的就是英國桌球(斯諾克)錦標賽決賽。爭奪冠軍的分別是經驗老到,並且世界排名第一的蘇格蘭選手,希金斯(John Higgins),對手是來自中國江蘇宜興,外號<東方之星>(Star of the East)的丁俊暉。

比賽非常緊張,下午打的八局,兩人各贏四局。休息後,雙方再次我一局你一局,打成七比七平手。那個時候,已經是晚上十一點鐘。三十四歲的希金斯,體力和集中力可能不及比他年輕十二年的丁俊暉,打到那麼晚,開始犯一些基本錯誤。小丁最終以十比八打敗對手,繼2005年,第二次拿該項賽事冠軍。

已經很多年沒有看過這麼精采的桌球比賽了!

記得二十四年前,剛來英國不久,當時正是四月,是每年桌球世界錦標賽舉辦的月份。英國的電視台,每時每刻都在播比賽。來英國之前,叔叔曾經在香港教過我桌球的計分方法,所以,那個時候的我,最喜歡就是看桌球跟卡通了,因為聽不懂英文也看得明白。

同樣不懂英文的弟弟,也被我所感染。當時,桌球界的<一哥>是戴維斯(Steve Davis),我們兄弟兩人都是他的<粉絲>。每天一下課就趕回家看桌球比賽,最希望就是看到戴維斯打球。

那一年的決賽,被堪稱為史上最經典的一場比賽。戴維斯一開始連贏八局,以八比零遙遙領先。對手泰勒(Dennis Taylor)後來越打越好,最後追成17比17,要打最後一局決勝負(世界錦標賽決賽是35局18勝)。那一局,雙方都有機會獲勝,結果打到最後一個黑球,誰把黑球打進袋裏,誰就是世界冠軍。戴維斯有第一個入球機會… 乾脆俐落的一球,黑球慢慢滾向袋口,可是那個球就是不肯掉進袋裏,在袋口停了下來。結果,泰勒輕易的把留在袋口的黑球打進,第一次贏得世界錦標賽冠軍。那場比賽,打到凌晨十二點半,電視觀眾超過一千八百萬,破了英國凌晨後的收視紀錄。

我們兩兄弟因為年紀太小,沒有熬夜看比賽,賽果是下一天看新聞才知道。偶像戴維斯爆大冷,輸球,心裏當然不好過。記得當年只有六歲的弟弟還哭了起來。

時日如飛,雖然那次打敗了,之後的好幾年,戴維斯依然繼續雄霸桌球球壇,到了九零年代,戴維斯老了,球王位置就由亨得利(Stephen Hendry)取而代之,到了新世紀,又換成是奧沙利文(Ronnie O'Sullivan)和希金斯的天下。

三年前剛來到雪埠(Sheffield)任教,發現每年在這裏舉行世界桌球錦標賽的場館,克魯西布劇院(Crucible Theatre),離開大學很近,走路也只要五分鐘。雖然我沒有買票進去觀賽,這幾年的四五月份,午膳時間,又或者不用上課的時候,我都會到場外,和其他買不到票的球迷看大屏幕播放的現場賽事。有時候,更會在那裏看到剛打完球的球星及評述員。見得最多的當然是兒時的偶像,戴維斯,因為他現在既是參賽者,又是電視台的評述員。

歲月不留人,今日的戴維斯,已經是年過半百的大叔。頭上的金髮不見了,不是變白就是脫了,不過他依然風度偏偏。而我這個<粉絲>,始終沒有去問他拿簽名。

明年四月,世界桌球錦標賽再度在克魯西布劇院開鑼的時候,我已經去了寧波,不能再以近距離感染比賽的氣氛了。

桌球一直是英國人稱霸的項目,直到九十年代中,才有幾名世界級的亞裔球手出現。可是,泰國的華達拿(James Wattana)、香港的傅家俊,在世界錦標賽的表現都不太理想。丁俊輝出現之前,曾經有英國博彩公司開盤,揚言2010年前如果有中國球手拿到世界冠軍,會以1賠1000的賠率賠錢!不知道明年的比賽還算不算是2010年前,也不知道當時有沒有人下注,不過我相信明年的世界賽,丁俊暉很有機會。最主要原因是現在球壇已經沒有明顯的<一哥>,有好幾位球員都有實力奪冠,而丁俊暉是其中一位。

沒想到,二十年前被認為是天荒夜談的事(中國人拿冠軍),這麼快就有機會成真!真的不要小看任何人。

記得1985年,泰勒打敗戴維斯之後,大會邀請他的太太女兒一起和他領獎。昨天晚上,大會安排沒有女朋友的丁俊暉與他的媽媽一起領獎。

明年五月我最希望在電視看到的,就是昨晚那個情景。當然,到時候上來的,可能不是媽媽,而是小丁的紅顏知己。

2009年12月8日星期二

<里斯本條約>BN(O)之迷… 執迷不悟的偽民主<假英國人>

上星期提到英文諺語<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>,中文翻譯成<親暱生侮慢>。原來,這不只限於我們對至親的人,對熟悉的地方,尤其是自己居住的地方,我們也經常犯這個毛病。

本月一日,歐盟的<里斯本條約>正式生效。有一班拿著英國海外公民護照(簡稱BN(O))的香港人,認為條約承認所有成員國發出的護照。英國是歐盟成員,BN(O)是英國發行的,按他們的道理,持有BN(O)就等同是歐盟公民,英國公民。

他們還列出個案,說有人拿著BN(O)就順利在德國取得居留權,證明德國承認BN(O)的歐盟公民身份。旅居德國的網友說,很多德國人(包括很多官員)都不知道BN(O)為何物,被誤為英國公民(British Citizen),一點也不稀奇。他們卻反駁,說德國人向來以嚴謹見稱,不會犯這樣的錯。看來,德國人在他們心中就是不會犯錯的神。有沒有想過人家可能並不在乎,並不理會一兩個持有BN(O)的香港人?

英國駐港總領事館跟歐盟駐港辦事處都已經公開表示,BN(O)護照的法定地位,並無因為《里斯本條約》而有所改變。可是,他們還是覺得自己有道理,繼續堅持自己的想法,更想把事情弄大,集體簽名向英國政府、歐盟總部申訴。

真是一群妙想天開,而又食古不化的可憐蟲!

香港真的那麼不好嗎?身為中國人真的那麼羞家嗎?

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優點缺點。跟人相處久了會<親暱生侮慢>,同樣,在一個地方住久了,很自然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缺點,也會產生<侮慢>的感覺。

在英國生活了快二十五年,總覺得香港、中國是個很好的地方。這些年來,我從來沒有感到某些香港朋友感到的怨氣,有時候反而覺得他們的不滿有些過份。在英國的生活是不錯,但也並非一些人想像的那麼好,那麼自由。

或許這就是所謂的<外國的月亮比較圓>。英文也有句話:"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"。但是,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?另一邊的草又真的更綠嗎?

雖然身為英國公民,我從來想也沒有想過自己不是中國人。這是我的種,我的根,最重要的,是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。就像好多香港人,爸爸媽媽,甚至祖父祖母都在香港出生,可是填表格填到<籍貫>這一項,還會填上:潮州潮陽、廣東新會、浙江寧波…

這幫人,不想做香港人,做中國人,寧願做歐洲人,那也罷;英國不承認他們,就找後門,找法律空隙,那也罷;最不好就是喜歡搞網絡暴力,把批評他們的網友<起低>。這些人口口聲聲說自己支持民主、反獨裁,可是他們的所作所為,卻與暴政獨裁者無異。

<憤青>不講理性,盲目愛國,這班<反憤青>人士,對<外國>的愛,與對中國的恨,同樣是一面倒,沒有任何理性可言。世事就是這麼奇怪,就如極左、極右的政治傾向其實都是法西斯;南極、北極,同樣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。

本來還覺得香港這個地方不錯,可是看了東亞運動會開幕禮(特別是霍震霆致詞讀稿的表現),以及認識了這班偽民主的<假英國人>,我也開始對香港<親暱生侮慢>了。

2009年12月2日星期三

<親暱生侮慢>與<相敬如賓>… 對親人少點要求,多點包容

小時候沒想過自己會當教師,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耐心,更不會不厭其煩,把自己已經懂的東西,慢慢解釋給別人。

記得好多年前,弟弟問我一條簡單的數學題。我第一個反應就是:「這麼簡單,你為甚麼會不懂?」之後,我雖然嚐試一步一步地教他,但是,可能我的方法用錯了,又或者語氣跟態度都不好,結果,那條題目弟弟還是弄不明白。當時,他回應了一句:「你不是個好老師!」

若干年後,為了幫補大學生活費,我到了當地的華人社區中心,教新移民英文,後來,還教外國人廣東話。很奇怪,對那些學生,我竟然可以非常有耐性,循循善誘,以不同的方法,不同的比喻,慢慢的教導他們。不知道是不是客套話,很多學生都說很喜歡我的教學方式,而報名上我班的人數也的確一年比一年多。

為甚麼對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學生可以付出這麼多耐心,而對手足情深的弟弟卻一點耐性都沒有?這個問題我一直想不通,一直纏著我。

問過一些同樣當過教師的朋友,他們也有相似的經歷。

對自己的親人,我們是不是會寄預過大的厚望?很多<嚴父>,就算兒女功課做得多好,成績有多棒,他們都不會讚賞一句。考試98分會問為甚麼不是100分,考第二名又會問為甚麼不是考第一名。

很多時候,我們對身邊至親的人:父母子女、兄弟姊妹、丈夫妻子,甚至非常要好的朋友,都比對其他人苛刻,都比較多埋怨。

英文有句諺語<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>,中文很難翻譯,見過有人翻譯成<親暱生侮慢>,意思是指關係太親近,太親密,人就會失去分寸,少了禮貌,變得不尊重對方。

也許我們覺得,跟最親的人,要走一輩子漫長的路,所以有甚麼寄望,甚麼需要改善,甚至不滿的地方都要一一講出來。反而對那些萍水相逢的普通朋友,沒有這些要求,因為可以<合則來,不合則去>。

正因為這樣,對至親的人,我們少了禮貌,少了包容。

想深一層,身邊最親的人,是否又真的可以跟你一起走過漫長的人生?在這個無常的世界,沒有誰可以保證。

既然這樣,我們不如改變一下,對親人,可以少點苛刻,多點包容,就像對普通朋友一樣。相信彼此的關係會更好。

<相敬如賓>也許就是這個意思。不只對你的伴侶,對其他親人也應該抱著這個態度。

越來越覺得,古人真的很有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