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2月31日星期五

德洋第一天上學... 小孩的<攻心計>

光陰似箭,轉眼已是2010年的最後一天。通常,每年的年底,各大傳媒都會回顧過去一年發生過的大事,以前在BBC做電台也做過很多這一類的節目。我自己也習慣年底回顧一下自己生活中的大事。去年,最大的事情莫過於德洋出生,我和Fiona第一次當爸爸媽媽。而今年,最大的事情當然就是我們舉家搬來了中國,開始人生新的一頁。相對於英國的生活,我在寧波的工作比較繁忙,可是也比較充實。最令我放心的,就是Fiona和德洋也都適應這裏的生活,讓我能夠安心工作。

說起德洋,他上個星期正式上學了,就在我們家樓下的幼兒園讀小小班。第一天送他上學,一到了課室他就自己找玩具,一點也沒有理會我們。我們走的時候,他頭也不轉過來看一看。其實,這個情況就跟我小時後第一天上學沒兩樣,德洋不愧是我兒子。聽Fiona說,她小時候也是這樣,所以德洋的表現完全是遺傳他父母親的基因。

可是,第二天情況不同了,到了學校,他竟然不許媽媽離開,要媽媽陪他玩。媽媽要走的時候,他就放聲大哭。過了一個禮拜,我們嘗試我一個人送他上學,結果完全一樣。老師說,要我們走了五分鐘以後,他才沒事,才不哭。

說起來有點奇怪,小孩第一天上學,不哭,我們很高興,因為他像我們,而且也顯出他外向獨立的良好性格。之後他不捨得我們,哭了,我們也很高興,因為這證明了我們在他心中有多重要。這是雙重標準嗎?還是父母對孩子的感情根本就是這樣,孩子無論做什麼,父母都可以找出值得興奮,值得雀躍的原因。人的感情就是無法用理性去解釋。

現在,德洋開始上學,開始學習了,但是有時候他也會是我們的老師,讓我們了解更多世間的真理。最近,我們發現在他那小小的腦袋裏,除了每天學習新的詞彙(包括:廣州話、普通話、英語),新的語法之外,原來還會想<計謀>。什麼?不到兩週歲的小孩也懂得<攻心計>?

讓我舉個例子吧:有時候帶他到外邊的餐廳吃飯,我們都不會讓他在餐廳裏自己走,因為實在太危險了,服務員捧著開水熱湯,一個不小心碰到,後果不敢想像。所以當他坐得不耐煩,要離開餐桌,自己走路時,我們都只會抱著他到處走走。可是每當他看到擺放在角落的娃娃椅,他便會喊:<洋洋坐,洋洋坐。>,可是,當我把他放在娃娃椅上,他卻迅速立馬從椅子爬下來。原來他不是真正要坐娃娃椅,娃娃椅只是他達到自己落地走路的計劃其中一個重要策略。再來多個例子:晚上Fiona要他睡覺,他不肯,一直在鬧,說要到客廳玩玩具。媽媽對他說不可以,他先是哭,Fiona不理,他便說要喝水。帶他出了睡房喝水,他又不肯回去,因為<喝水>其實只是離開睡房的一個途徑。

你說,小朋友的思維厲不厲害?因為要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,他已想到<不得已而求其次>,而且還會利用<其次>來作為謀取原本目標的新籌碼。

廣州話<求其>,是<隨便>、<不在乎>的意思,來源也就是來自<不得已而求其次>這句話。一般來說,<求其>是個貶意詞,代表沒有要求,沒有意見,沒有自己的想法。可是,德洋提醒了我們,原來<求其>也可以是達到最終目標的一個過渡要求。想要得到些什麼,有時候也可以先考慮<求其>,然後再走下一步。

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

<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>... 學習多為他人著想

上星期,我們帶德洋到小區內的幼兒園參觀,順道問問他何時可以開學。原來,幼兒園的小小班,足二十個月大就可以上學了,所以我們打算下個月就讓他上學。

幼兒園裏,放滿了不同動物的海報。德洋看到就非常興奮,一邊指著,一邊逐一叫出來:<企鵝>、<犀牛>、<蜜蜂>、<青蛙>… 可惜,他說的是廣州話,帶我們參觀的校長聽不懂,沒有給他應得的讚賞。校長說,現在不會普通話不要緊,小朋友學習語言很快;幼兒園有些外國小孩(應該都是我們大學教師的子女),家裏說英語,說意大利語,在學校說普通話卻完全沒有問題。這個說法我很贊同,自己九歲到英國也很快說好英語,很快便糾正爸爸的英語。相信德洋很快亦會對他爸爸媽媽說他們的普通話說得不好,說得不標準。

本來以為德洋要上學後才學會普通話,想不到,上個禮拜,下班回家,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:

最近德洋喜歡別人坐在他旁邊,和他一起看電視。譬如,想我陪他看<西遊記>,他會拍拍他旁邊的位置,說:<爹爹,坐。>然後把遙控器交給我,說:<睇馬蹓(粵語猴子稱為馬蹓)。> 那一天我回家,一打開門,竟然聽到這樣的話:<阿姨,坐(是普通話的坐(zuo4),不是廣州話的坐(cho2))。>,然後,他又說:<看奧特曼。>(他竟然說<看>而不是廣州話的<睇>。)接著,他更用了整句普通話,跟幫忙打掃家務的阿姨說:<奧特曼打恐龍。>

原來,不知不覺,還不到兩歲的德洋已經學會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。人與人之間的溝通,其實就是這樣。說的話多麼有意思,多麼有哲理,都沒有用,如果對方聽不懂,所以我們一定要用聽者能聽明白的方式來說話。

可是,就算我們成年人,很多時候,說話只顧自己把話說完,根本沒有理會別人有沒有聽懂。更恐怖的是,我親眼看過一些大學老師,教學時候也是這樣。

所以,做人其實真的要學會<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>。當然,不是叫你做人滑頭,沒有立場的,對任何人都拍馬屁,說奉承話。但說話的時候,請說清楚一點,多考慮聽者能否聽懂你的意思。

下個月德洋就上學了,正式接受<兩文三語>的教育(學校也有英語學,當然我們在家也會繼續用廣州話跟他溝通,再補充一點帶英國口音的英語。)希望從小就學習<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>,他會早一點學會更重要的<考慮他人,為他人著想>。

2010年9月26日星期日

中秋後天氣突然轉涼… 人對<先入為主>的偏見

今年的中秋節翌日剛好是秋分(英文稱之為Autumn Equinox,通常在陽曆九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。該日白晝黑夜均分,各12小時)古語有云:<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>。真的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,中秋前,寧波下午還是三十多度,非常炎熱,過了秋分,竟然下降到二十三度左右。感覺突然舒服多了,辦公室的空調也不用開。可是,經歷了四個多月三十多度的酷熱天氣(有幾天還逼近四十度!),一下子轉涼,真的有點不習慣,感覺自己好像不在寧波似的。

最近,德洋的語言能力有了明顯的進步。基本上我們教他說甚麼,他都可以馬上跟著說,而且發音還非常準確。除了廣東話,偶爾教他一些英語和普通話的單詞,他也能夠說出來。要看電視,他會一邊拿著遙控器給我,一邊喊:<睇XX>。譬如說,要看<大頭兒子與小頭爸爸>,他就會喊:<睇爸爸>;想看<豬豬俠>,就喊<睇豬豬>。看悶了,要換<小虎還鄉>,又會喊:<睇虎虎>。電視機出現<羊村村長慢羊羊>,他會指著電視,大叫<慢羊羊>,然後指向<慢羊羊>騎著的蝸牛,再說<蝸牛>。

儘管他知道該動畫片的主角叫<喜羊羊>,可是不論怎樣,他也不肯說出<喜羊羊>三個字,而堅持把<喜羊羊>叫<Rara>,<Rara>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德洋大概半年前剛開始看<喜羊羊>時,因當時他發音還不清楚,把<羊羊>喊成<Rara>。到現在他想看<喜羊羊>,他還是說:<睇Rara>;在商店裏看到<喜羊羊>玩具,也是指著喊<Rara>。

想不到,才剛滿二十個月大的小孩,也會<先入為主>,想更改一些已經根深蒂固的習慣,絕不容易。我們成年人不用說了,情況更為嚴重。再用動畫卡通為例,我們這些70後,看到那個陪伴我們長大,樣子像個不倒翁的藍色機器貓,一定會叫牠為<叮噹>,不會改口,稱之為<哆啦A夢>;<技安>始終是<技安>,很難變成<胖虎>。

很多香港人、台灣人,不喜歡簡體字也是同一個原因。從小到大用的寫法,突然變形了,當然很不習慣。

其實簡化漢字,民國時期早就開始,所以不該被政治化。很多口口聲聲說討厭簡體字的人,卻不知道很多通用的<繁體字>,其實已經被簡化。試問還有多少個堅持用繁體字的人會繼續寫<臺>而不寫<台>;寫<竈>而不寫<灶>;寫<祇>而不寫<只>?寫慣了,用慣了,就不覺得是問題,甚至已經覺得那些是繁體字,不是簡體字。

有些時候,真的要撇開個人<先入為主>的偏見,把心打開,去容納新的東西。

當然,也希望內地朋友多學習學習繁體字,因為這畢竟是簡體字的根。而且,了解兩種不同的字體,對兩岸四地的文化交流亦大有幫助。

也許有一天德洋見到<喜羊羊>,不會再叫<Rara>,我看到<叮噹>也改口叫<哆啦A夢>。至於寧波突然而來的冷天氣,相信不到下個星期,我就已經習慣了。

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

沒花心思的建築設計... 學習手腳上的偷懶,勤於頭腦上的思考

隨著中國對低碳生活、綠色建築的重視,我們大學的<可持續發展學系>經常被寧波市政府邀請為不同的建築設計方案提供意見。最近,我們還協助市政府,攢寫一份有關低碳建築的研究報告。

上星期,我們就為這份報告開了個研討會。會上,建築委員會副主任問了我一個問題。他問:<你在外國生活了這麼久,來到中國,覺得我們建築方面有些甚麼最需要改進?>

我沒有多想就馬上回答:<中國的建築設計不夠仔細,不夠周詳。>

寧波雖然算是個相對發達的城市,可是<有問題>的建築,例子卻到處都有,多不勝數。好比說,一家高級酒店的豪華玻璃大門,門前竟然種有一棵大樹,結果,這門根本不可使用,酒店的客戶,統統都要從側門出入。當然,這是個比較特殊的案例,可是,這裏的確有很多房子,因為設計不周全,不周到,建了以後有很多地方要拆了再改。有些更蓋了不足三年,看起來卻已經非常殘舊。這樣的建築,既不美觀,亦相當浪費資源。

其實,只要肯多花點心思,設計時多想想房子落成後會怎樣運作,從住戶或使用者角度去想一想,這些問題都不會出現。可惜,我們好像只會一把勁盡快把建築蓋完,卻不願多花時間去思考整體方案。

<欲速則不達>,尤其在設計這方面。設計沒有絕對的對或錯,所以也沒有直接達到答案的方程式。可是,雖然沒有對錯,卻有好壞之分。好的設計,好的方案,都需要精密周詳的思考。單靠一股蠻力,拼命以最快速度把事情弄完,往往只會達到最差的效果。

國內這幾年發展迅速,單是我們所居住的鄞州區,五年前一律是耕地,現在已經蛻變成高樓大廈林立的市鎮。建築上的<欲速>,雖然不對,但可以理解。可是,生活中的其他方面,我們也常常都顯示著<一味求快>、<思考不周全>這些毛病。

刻苦耐勞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,可是我們好像只注重於體力上的勤勞,很多時候忽視了頭腦上的用功。

同一句說話,中文是<我覺得>,英文卻是<I think…>,而不是<I feel…>。很明顯,中國文化比較注重感覺,歐洲文化較注重思考。也許,我們真的是一個懶於思考的民族。我們懶於思考,正因為我們過於勤勞。

弔詭的是,要徹底解決這個毛病,我們需要學習怎樣偷懶,讓身體多點休息,要學習發白日夢。因為只有懶惰的人,才會想到創造汽車代步。世界上很多偉大發明,只有發白日夢的人,才會想到。

2010年8月26日星期四

白米飯=白飯、出租車=計程車… 我究竟是什麼人?

來寧波之前,我從沒有在一個說普通話(國語)的地方生活。會說普通話,主要是因為少年時喜歡聽國語歌,再加上空餘時間自修。這樣子學習,一點和說普通話的人交流都沒有,有點像閉門造車。所以,剛來到寧波,很擔心別人聽不懂自己說甚麼。

事實上,情況比我預期的好多了。寧波人基本都聽得懂我說的普通話。當然,我一開口,他們就聽得出我不是寧波人,用詞更不像大陸人。可是,我的口音也不像一般的香港人。所以,很多時候,他們都會問我是不是台灣人,又或者新加坡人。

剛來了寧波一個禮拜,安排好這裏的房子,算是適應了這邊的環境,我們去了台灣,探望多年不見的弟弟。時間過得真快,他在台灣生活也已經六年。他的工作很特別,是替國際學校的高中生,用英文補習數學。

有一天,和他吃過晚飯,他又要趕去補習了,剩下我跟Fiona和德洋。吃飯的地方離我們酒店蠻遠,我就請服務員替我們叫一輛<出租車>。想不到,旁邊的女侍應突然不經意的<噗嗤一笑>。我一開始還不明白為甚麼,後來才發現是我的用詞有<問題>。儘管我一點內地的口音也沒有,可是說了<出租車>,台灣人馬上就以為我是大陸人了。台灣人一般會說<計程車>,又或者<小黃>(計程車通常都是黃色的);說<出租車>的,肯定是大陸人。

除了這一次,我們在外面吃飯時也常常把<白飯>說成<白米飯>;把<優格>說成<酸奶>;把<速食麵>說成<方便麵>。雖然溝通上沒有問題,但是因為用詞的關係,很多人,包括閱人無數的<小黃>司機,都以為我們是大陸來的。

說實話,別人誤會我是某個地方來的人,我一點都不介意。不過,有時候我會反過來問自己,究竟我是哪裏來的人,究竟我是甚麼人?

就算在自己的出生地<香港>,畢竟已經離開了二十多年,不論思想和言行舉止,都跟一般本土的香港人,有很大的區別。在生活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英國更不用說了,我怎麼看也不像英國人吧。而且,除了外貌,我跟他們的文化背景、生活習慣、人生價值觀等,亦同樣有很大的差距。

我不到十歲就出國,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度成長,因此既不完全中國化,也不完全西化;既不像一般香港人,又不像一般英國人,也不像在英國出生長大的華人,簡稱BBCBritish Born Chinese)。說英文,雖然沒有亞洲人的口音,但也沒有濃厚的英國口音。說普通話,除了用詞<穿崩>,更猜不到我是從哪裏來。

世界越來越小,像我這類的人變得越來越多。雖然我們沒有某個地方明顯的口音或特徵,可是相對其他人,我們更理解不同文化的觀點與角度。

也許,未來維持世界和平,促進國與國、地區與地區的互相了解,恰恰就需要我們這種<各地文化合成人>。

2010年7月29日星期四

看了一星期世博會… 中國最好與最壞的時刻

差不多整個七月份,我都不在寧波。去英國參加Fiona弟弟的婚禮之後,又去了上海看了一個禮拜的世博會,前幾天才回到寧波。

在上海,有一個晚上,打開電視機,看到我們大學校長楊福家教授在談當今中國的現象。他說了一點,我覺得挺有意思。他引用了狄更斯(Charles Dickens)在雙城記(A Tale of Two Cities)裏面的名句:

It was the best of times,
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,
It was the age of wisdom,
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.
翻譯成中文,就是:

這是最好的時代,
這是最糟糕的時代,
這是充滿智慧的年代,
這是愚昧的年代。


狄更斯用了這幾句(其實後面還有好幾句,但是太長,不引用了!)來形容十八世紀末的倫敦和巴黎。楊校長覺得用來形容今天的中國,也十分貼切。中國的經濟發展有目共睹,用了十幾年就做出其他國家一百多年的成就,國人生活一步一步邁向小康。北京奧運會以及今次上海世博會的規模更讓全世界嘆為觀止。這些都證明現在的中國正處於最好的時代、最充滿智慧的年代。可是,我們可以因此就沾沾自滿嗎?不可以!因為現在也是最糟糕的時代、最愚昧的年代。

我們今次去世博會,有一些體會。好比說,我們帶著一歲半的小孩,推著嬰兒車,本來可以走特殊通道,不需要排四五個小時的隊。可是,很多國家館都取消了這個做法,原因是之前有太多人,帶著已經七八歲的小孩,也帶上嬰兒車,要走特殊通道。另外,聽一些工作人員說,有些人更坐在輪椅上,假裝身體有殘疾,入館後卻<奇蹟>的站起來看展覽。以色列館有個工作人員對我們說,該館要看殘疾證明,才給殘疾人士走特殊通道。結果,有一次,有人遞上了一張耳聾人士證明,工作人員問他<是你的嗎?>他竟然回答<是,是我的!>

連耳聾人士證明都可以做假,你說這個時代糟不糟糕?

其他甚麼在場內賣翻版紀念品,甚麼<買老人>來過長者通道,我也不說了。因為這些缺德的行為,真正有需要的人得不到該有的福利,國家形像也受損了,到最後誰也得不到什麼好處。你說這個時代愚不愚昧?

也許,一個社會,在脫胎換骨的過程中必須經過這樣的一個充滿矛盾的階段,有些事情的確讓人充滿希望,卻也有很多東西讓人絕望透了。十八世紀的倫敦巴黎如是,現在的中國也如是。

未能改掉愚昧、缺公德心、爭先恐後等陋習,國家還不算真正的崛起來。

不過,整體來講,這次我們對世博會的評價還是比較正面的。插隊、隨地吐痰、亂扔垃圾等情況已有所改善。我相信我們很快就會脫離這個最糟糕的時代、最愚昧的年代。儘管在上海坐地鐵,我們還是要推著嬰兒車,衝過成群結隊要上車的人,幾經辛苦,才下得了車。

你們可否讓下車的人先下車,然後你們才上車呢?

2010年6月21日星期一

世界盃由悶變精采… <人生如戲,戲如人生>的足球比賽

今屆世界盃小組賽事第一輪完結後,十六場比賽,只有二十五個進球,平均每場進球率為1.56。上一屆同一階段進了三十九個球,平均進球率2.44。今年實在相差太遠了。足球有時候很奇怪,沒有進球,也可以很精采。所以,一場球賽好看與否,不能完全以進球率來判決。可是,有進球,進球多,那就肯定是場好看的比賽。列屆世界盃,我個人認為最不好看的就是1990年意大利那一屆。那個時候,每一隊都注重防守,後衛拿到球,為了安全起見,通常都會把球傳給守門員,讓他用手撿起來。這樣子,前鋒球員進攻的機會少之又少,一場比賽的射門機會寥寥無幾。就是因為那一次世界盃太悶了,國際足協後來改球例,禁止門將把後衛傳來的球撿起。1990年世界盃,進球率歷屆最低,平均每場只有2.21個進球。可想而知,今年的1.56,真是少得多麼的可憐。

小組賽事第二輪已經差不多踢完。到現在為止,包括巴西對科特迪瓦那一場,十三場比賽進了三十二個球,平均每場2.46球,真的進步了不少。而事實上,第二輪比賽也的確比較好看。不過,連同第一輪賽事一起計算,現在的進球率還只有1.97,連兩球都沒有。相信很有機會打破1990年的紀錄,把進球率降到新低點。

雖然很多球迷都埋怨今年的入球荒,可是我倒覺得今年的比賽非常緊張。為甚麼呢?主要是很多賽果太令人意想不到了。試問,誰會想到,上屆亞軍法國踢了兩場之後幾乎已經被淘汰出局。同組的東道主南非也是。世界盃歷史上從來沒有主辦國不能小組過關,今年應該會是第一次。再者,一些傳統強隊也表現平平,英格蘭與意大利兩場對弱隊都未能取勝,德國與西班牙雙雙輸給歐洲二線的塞爾維亞及瑞士。這四隊一定要拿下小組最後一場比賽,才確保可以出線,跟對手打成平手,也很可能會被淘汰,情況真的岌岌可危。所以,小組第三輪比賽將會非常精采。相對來說,已經晉級的阿根廷、荷蘭和巴西,第三場比賽可以留力,不需要打得那麼拼命,可以享受快樂足球。

每一屆世界盃,比賽開幕之前,我都會作一些猜測,看看誰會是小組第一名,第二名,繼而推算淘汰賽誰又會跟誰對壘。每一年看上去非常合理的預計,最後都跟實際情況大有不同。今年也不會例外,因為我估計肯定能拿小組冠軍的英格蘭、、德國與西班牙,要是能出線,很可能都會以小組第二出線,也就是說,他們馬上將會與其他組的冠軍隊伍對賽。本來以為荷蘭十六強要打巴拉圭,誰知道現在很大機會是對意大利。本來猜想巴西要對智利,現在對手可能變成西班牙。英格蘭邁進四強的路線本來很輕鬆,現在可能十六強要對德國,若僥倖贏了,八強又可能會對阿根廷。拿不到小組第一,平坦的路立刻變得崎嶇難走。

這就是足球的吸引力。沒有人能準確的預計最後結果。誰預計到經過小組第一輪悶賽後,第二輪會突然變得如此精采好看?誰預計到歐洲四大聯賽(英、西、意、德)的國家隊會踢得如此差勁?不過,好多最後踢進總決賽的,往往又是小組賽沒甚麼突出表現的球隊(2006年的法國、1994年的意大利,還有1990年的阿根廷),所以,英、西、意、德,其中一隊殺進決賽,甚至奪冠,也不是沒有可能。

<人生如戲,戲如人生>。足球比賽,尤其是世界盃,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。強者未必一定勝利,弱者也未必注定失敗;很多時候,不到最後一分鐘,都不知道誰勝誰負。每個球隊獨特的風格,就如每個人獨有的性格。球隊能找到配合自己特點的打法,人能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的做人處世方式,就很容易成功。

很多女人埋怨男人沉迷看世界盃,也有很多男人埋怨女人沉迷看電視連續劇。其實大家都在看戲。

作為男人,作為球迷,我當然覺得世界盃精采多了。

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

再次熬夜看世界盃… 荷蘭會奪冠?

南非世界盃,今天晚上(中國時間)就開鑼了。上一屆施丹(大陸翻譯為<齊達內>)被紅牌趕出場的悲情場面,還歷歷在目,記憶猷新,想不到已經過了四個年頭。四年前,我剛開始在英國雪埠(又翻譯為<謝菲爾德>)工作。四年後的今天,我卻來了寧波。不知道下一屆世界盃,我又會在哪裏!?

歐洲球迷,人數多,也最有錢,所以每屆世界盃,比賽都會遷就歐洲時間。在亞洲地區看直播,有時候要等到凌晨兩三點,比賽才開始。所以,這個月,我也準備要經常熬夜,早上帶著熊貓眼,沒精打采的去上班。還好現在是暑假,除了帶碩士生和繼續科研工作,沒有其他重要事情。其實,就算有重要工作,四年才一次的球壇盛事,我還是會選擇熬夜。

上一次熬夜看世界盃是1998年。那一年暑假,我剛完成了在法國一年的交換生計劃,回到香港的建築師樓實習。在法國的時候,已經被當地迎接世界盃的氣氛感染。可惜,到了比賽真正要開始,我又不能留在法國。那一年的決賽是法國對巴西。自從1986年第一次看世界盃,我就喜歡巴西了(該場比賽也是法國對巴西,一場經典的八強賽事),可是在法國生活了一年後,也很欣賞法國隊。那場比賽,我不知道支持哪一隊好。明白到在決賽落敗的悲痛往往比勝利的喜悅高好幾倍,我不忍心看到心愛的法國隊或巴西隊輸。因此,除了要熬夜(香港時間凌晨三點才開場),那場比賽我看得特別辛苦。最後,法國憑施丹兩記頭球,以3-0大勝,首次奪得大力神獎盃。看完比賽,看完頒獎禮,已經差不多早上六點了。我沒有睡覺,再看了會早晨節目,又上班去。

不經不覺,已經是十二年前的事…

今屆世界盃,我還是支持巴西和法國兩隊。可是支持並不代表看好,特別是法國隊。施丹退役後,根本沒有靈魂人物。外圍附加賽要亨利<上帝之手>,才打敗愛爾蘭,有勝之不武之嫌。還好被分在比較弱的A組,出線應該沒問題,可是預計頂多八強止步,面對世界一級的強隊,法國實力差太遠了。

巴西每一屆世界盃都是熱門,今年也不例外。可是南非現在是冬季,氣溫比一些歐洲國家的冬天還要冷。不知道在烈日下踢慣桑巴足球的巴西隊習不習慣。

今年也有很多人看好西班牙和阿根廷隊。這兩隊的實力也十分強,但同樣不知道能否適應南非的氣候。所以,我比較看好一些實而不華的歐洲球隊,像英格蘭、德國、荷蘭。

要贏世界盃,三分靠努力,七分天注定,賽果往往都很玄,好像有天命主宰。正因為這個原因,我覺得荷蘭隊很有可能會贏。荷蘭氣候也很冷,而且又是以前南非的宗主國。南非的主要語言,<南非語>(Afrikaans),也是從荷蘭語演變出來的語言。可以說,荷蘭今屆也算是半個主辦國。十二年前,主辦國法國捧走了世界盃,今年,與主辦國南非有那麼深厚淵源的荷蘭隊,又可以奪冠嗎?

當然,看好歸看好。要是荷蘭隊碰上法國或巴西,我還是會毫不猶豫的支持後者,可能更會破口大罵荷蘭球員。足球就是這樣感性,比賽開始後,甚麼理性都拋諸腦後。如果中國隊入圍,情況會更為嚴重。

2010年6月1日星期二

再看世乒團體賽… 失敗乃成功之母

英國人對乒乓球不太熱衷,所以就算有世界大賽,電視台頂多只會播一些花絮。來到中國,情況大大不同。體育新聞常常都有乒壇消息,而上個禮拜在莫斯科舉行,一連八天的世界乒乓球錦標團體賽,更差不多每一場都有直播。

對我這個球迷來說,這個星期,每天都看球,相信比我在英國二十五年所看過的加起來,還要多。

甚麼時候開始愛上乒乓球,我記得很清楚。當年我只有七歲,有一天晚上,電視台播放世界錦標賽男子單打決賽,中國的郭躍華對瑞典少年乒乓神童-瓦爾德內爾。爺爺陪我一起看。雖然我甚麼球例也不懂,可是卻被乒乓球的速度跟球員的姿態深深吸引。之後吵著媽媽給我買一個球拍,自己就在家裏的飯桌,對著牆壁,一個人打起球來。

接著,學校也開始有乒乓球學,有乒乓球打。小息時候,我一定和其他同學打球。放學了,也會一起去社區中心繼續打。與其他玩意相比,乒乓球確實很經濟,所需地方也不大,很適合我們在香港屋村長大的孩子玩。

後來,到了英國,有好幾年沒有打球了。直到中三那一年,無意發現區內有乒乓球訓練班,我才再開始打球,並且還經常參加區內的比賽,也贏過一些獎項。

那個時候,中國乒乓球國家隊處於低潮,男子隊不單輸給瑞典選手,連其他歐洲選手、韓國選手也打不過。我當時曾經幻想自己有一天可以打敗所有歐洲對手,替中國重奪冠軍。

女子隊比較好一些,但在日本千葉舉行的第四十一屆世乒團體賽,也敗給了南北韓聯合隊,無法實現九連冠。

過了九十年代初的低潮,中國的乒乓球越打越強。這幾年的世界錦標賽、奧運會,很多時候都會看到三幟五星紅旗在頒獎禮升起,因為我們又囊括了金銀銅三枚獎牌。

今年在莫斯科的世界團體賽,儘管男隊女隊都換上新人,可是一直殺進決賽,比分都是以三比零戰勝對手,一點難度都沒有。到了決賽,女隊年輕的姑娘們碰上隊員全部都曾是中國隊的新加坡隊。論技術,中國隊小將應該高一籌,可是論經驗,特別是大賽經驗,卻真的不夠。而且,之前的勝利來得太容易,所以她們也不會打逆境球。結果以3-1落敗,自1991年日本千葉那一屆後,第一次輸掉考比倫獎盃(Corbillon Cup)。無獨有偶,跟1991年一樣,中國今次之前也是連續贏了八屆冠軍,所以也是在拼九連冠時失利。

國家隊落敗,我當然有點失落。可是想深一層,也未嘗不是件好事。中國的乒乓球水平跟其他國家拉得太遠,對運動的推廣其實不好。我們老拿冠軍,老把所有獎牌都囊括,其他國家都沒興趣玩了。再說,對手強一點,比賽會更加精采。

正所謂<失敗乃成功之母>,失敗的經驗,往往比勝利更有價值。看看男隊的馬琳,年輕時所經歷過的許多挫折,讓他成長、成熟,結果今年的決賽他成了整個隊伍的領軍人物。決賽沒有他連勝兩場,男隊也很可能會輸給德國,無法取得斯韋思林盃(Swaythling Cup)的五連冠。

今次出征的中國小女將都非常年輕,主力劉詩雯與丁寧都是九十後。學會跌倒後怎樣站起來,比拿到獎盃,更難能可貴。

2010年5月29日星期六

所有人都是老年人… 所有人都是小孩

我在大學所屬的學系叫做<可持續發展技術系>,裏面可以說是一個小聯合國。系主任來自非洲某國(他不願說)。其他同事,一個來自德國,一個來自加納,另外一個來自希臘。算起來,我應該是最<英國>了。在英國生活的時間,比他們四個加起來還要長。

上個月,加納同事回國結婚,接著把新娘子帶來中國。我們上個禮拜就到他家,向一對新人祝賀。當晚,我們甚麼都談,不知道甚麼時候,話題轉到世界各地的交通狀況。

<我雖然是中國人,但在英國生活久了,不敢在中國開車。>我說。

<我來了幾年,中國交通看起來很亂,但其實有自己一套的規則,外人看不懂而已。>加納同事接著說。

<對!在歐洲,這樣亂插線,喇叭早已響個不停。在這裏,不但聽不見喇叭響,被插線的人還好像一點都不介意,一點road rage (公路憤怒)都沒有。>德國同事的男朋友表示認同。

<大家再喝點酒吧!Georgios,你幹嘛喝這麼少啊!?>

<我開車來的,不能喝太多。>比較少說話的希臘同事解釋。

<嘿!怕甚麼!希臘人不是常常酒後駕駛嗎?>德國同事開玩笑說。

<沒有了,也許老一輩的還會。年輕一代都不這樣做了。>

<你們愛酒後駕駛就是,沒甚麼老年人青年人之分!酒後駕駛是你們的文化。你告訴我,甚麼是老一輩,甚麼是年輕一代?對一個小學生來說,我們都是老一輩。相對一個剛出生的嬰兒,所有人都是老年人。>新婚的Siegfried開始反駁,看起來他有點喝醉了。

雖然我不太同意他的說法,可是想起來又好像有點道理。記得自己四五歲的時候,總覺得中學生年紀很大;而當年只有二十多歲的爸爸媽媽,在我眼裏,也絕對不年輕。也許Siegfried說得對,一切都是相對關係,所以每個人都是老年人。

同樣道理,每個人也可以是小孩,甚至是嬰兒。

當了爸爸之後,發現自己看事情有點不同了。有時候,看到每一個人,都會想到他曾經也是一個嬰兒,也像德洋一般的可愛。想到這裏,就算是一張多麼凶狠猙獰的臉孔,都被我看成一張天真無邪的Baby Face。到了這個地步,還怎麼可能去討厭,甚至憎恨某一個人呢?

也許,一般老人家對人待事都比較溫和,比較仁慈,就是因為這個原因。對他們來說,很多人都只是小孩,只是嬰兒。

再想深一層,天上的造物者,以及許許多多的先人、祖先,他們看我們世人,可能就跟我們看待一群小孩一樣。在他們眼裏,我們其實就是那麼的幼稚、無知,只不過我們不知道而已。

2010年5月17日星期一

德洋<Rarara>牙牙學語… 重複對學習的重要

看看日曆,原來已經差不多三個月沒有寫博客了。農曆新年期間到了香、澳、台三地,回到寧波就馬上開始教書。新環境,新大學,新課程,一切都要從頭做起,所有的講義都要從一張張白紙開始。好不容易,這個學期十一個禮拜的課終於講完了,學生作業也批得七七八八。今天終於有時間,可以再寫文章。

這三個月,雖然的確蠻辛苦,可是我也很滿意。過來之前,有點害怕內地學生不接受我那套比較輕鬆的教學風格。第一個星期過了以後,那些憂慮沒有了。原來,輕輕鬆鬆的學習,到哪裏都一樣管用。知道這裏的學生英文程度較低,我也不厭其煩,把每一個概念,向他們慢慢的解釋。

後來聽他們說,才知道其他講師並不是這樣的。他們很多都以最快的速度,將一個題目在一個小時的課堂裏完成,重數量而忽略了質量。學生連去把知識消化的機會都沒有,更別說甚麼增加他們對學習的樂趣了。

這三個月來我雖然忙著教書,幸好沒有錯過德洋的成長過程。他每出一顆新牙,我都有注意到。他第一次自己站起來,我也看到。他自己踏出的第一步,我亦親眼目睹。

小孩子學習能力真快,差不多每天都給我們新驚喜。現在,他已經學會模仿爺爺嬤嬤做早操,還會自己去拜拜家裏的觀音像。最近,他好像在學習說話。我指的不是<爸爸>、<媽媽>那些單字,而是一連十幾個<RA>:<RaRarara, Rara, Rarararara>。感覺他好像有甚麼要表達,在一句一句的說。

前幾天,Fiona終於發現<Rarara>是甚麼意思了。

她發現每次國產動畫片<喜羊羊與灰太狼>播放的時侯,德洋就一定會<Rarara>大叫。之後,帶他逛商場,看見印有喜羊羊圖案的商品,他也會<Rarara>;看到喜羊羊的書,也是<Rarara>。就算我們看不到附近有喜羊羊的圖案,聽到他<Rarara>大叫,就可以肯定附近一定有喜羊羊,百試百靈。有一次帶他到兒童遊樂場玩,他看見一個姐姐穿了印上喜羊羊的襪子,又<Rarara>大叫起來,更想把人家的襪子脫下來,自己穿。幸好我趕快把他帶走。

原來,<Rara>等於<羊羊>。

德洋一出生,我每天就給他唱為他寫的兒歌<洋洋洋洋>。在家裏,我們叫他做<洋洋>。到了寧波,他最喜歡看<喜羊羊與灰太狼>,裏面的主題曲,一開始就是:<喜羊羊、美羊羊、懶羊羊、沸羊羊>的唱。他每次聽到這首歌,就跟著節奏搖擺身體,手舞足蹈起來。

一天到晚聽了這麼多的<洋洋>,<羊羊>,他要學講話,當然也是先從這個聲音模仿。雖然<羊羊>跟<RaRa>是有很大的分別,但是對於一個十五個月大的小孩,可能真的分不出來。

常接觸,常練習,常複習,就是小孩子學習必須的過程。其實,不論甚麼年齡的人,學習甚麼,都是靠這個方法。可惜,很多新一套的教學理論都忽視了這一點,認為只要鼓勵學生去想,去思考就行了。試問一個職業籃球員,光思考怎樣去投籃,而不實實在在的去球場,一次又一次的做同一個動作,去練習,去複習,比賽的時候會打得好嗎?當然,大學教育與體育訓練不同。可是因為有實例,不用憑空想像,練習也是促進思考的好方法。

子曰:<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>。希望多些教師能領悟這一點道理,學生固然快樂,教師上課也不會太沉悶。

2010年2月15日星期一

寧波新居的小問題… 中國像個青年人、歐洲像個老年人

剛來到寧波,大學安排的出租車把我們送到教師公寓。拿了鑰匙,一箱箱的行李隨著我們到五樓的新居。一打開門,環境不錯喔!房子很寬大,裝修一點也不土,很時尚。管理員說,我們是第一家搬進來的,所有東西都是全新。我們一家三口,連同岳父母,都異常的興奮,每個房間都仔細的參看一遍。正當我們興高采烈之際,再看看自己的腳底,哇,怎麼會這麼黑。顯然,地板看起來乾淨,其實卻很髒。

馬上叫清潔工上來再清洗一遍。看她們馬馬虎虎的打掃,房子乾淨倒是乾淨了,可是還遠遠達不到我們要求的水準。沒辦法,唯有去超級市場買地拖,自己徹底再打掃一次。有些事情,始終要靠自己。

打掃完畢,慢慢的發現房子還有很多小問題:洗衣房的門鎖安錯了位置、有個電插座有點鬆、櫃門關不攏、洗衣機的去水喉太短、冷熱水龍頭安錯了標誌… 再次打電話到管理處,這次不是要清潔工,而是叫電工、木工,上來修理。新春期間,木工原來已經放假,要過年後才回來。算了吧!反正電的問題比較嚴重,電工可以來已經很好了。弄好了電的問題,我們才較為安心,開始把東西拿出來,<正式>的搬進新家。

新房子的小問題,大致上都是裝修時大意,又或者缺乏基本知識而導致。由此可見,中國現在各行各業,缺乏專業知識的情況還很嚴重,所以經常犯很多不應該犯的錯。正如很多人都說,中國的<硬件>已經很好,可是<軟件>還有待改善。我想所指的就是人們的一般素質。這方面,急也急不來,需要時間。尤其經歷了十年浩蕩,教育系統完全停頓了,受影響的一整代人很多之今還在工作。

話說回來,如果中國不需要培育新人才,我就沒有機會回國發展。

看見那些好學的年輕人,以及本質友善、樂於助人的寧波人,我對這個地方還是充滿信心。那些常見的<小問題>,就像小朋友出牙時會痛一樣,是成長必須的過程,英文叫做<teething problem>。畢竟中國改革開放至今只有三十年,發展雖然快,可是還處於兒童期/青年期。相對很多歐洲國家,已經進入了老年期。它們所要面對的問題,與中國截然不同,是老人家的問題。

初到寧波的第一篇博文… 從炎熱天氣到白色春節

(寫於2010年2月14日)

今天是庚寅年大年初一,也是我多年來第一次在中國過年。

轉眼間,來到寧波已經第六天了。前幾天,我們每天都到附近的超級市場,為新家添東西,順便看看週圍的環境。因為有太多東西要買,所以每次都是一輛出租車出發,兩輛出租車回來。昨天是大年三十,沒有出租車,我們<被迫>留在家裏。這樣也好,這幾天,坐完二十多個小時飛機,還沒有適應時差,又要辦理許多事情,忙得透不過氣。現在,終於有機會可以真正的好好休息,也可以寫寫博文。

寧波的面積比我想像的要大。大學位於郊區,開車到寧波市中心需要半個小時,到區內的大型商場也要十五分鐘。大學校園面積也很大,裏面有條<商業街>,咖啡館、理髮店、雜貨鋪、銀行、郵局… 林林總總,甚麼都有。其實,不用去外邊的商場也可以買到很多東西。可是,我們來到的時候學生已經放假,所有的店鋪都關門,我們才不得不到區內的大型超級市場。

記得剛抵達的那天,一踏出機場,汗水馬上流滿面。氣溫竟高達二十多度,跟香港差不多。當天晚上,我們從超市回來後,外面忽然隆隆巨響。起初以為是放煙花,準備過年,在聽清楚,原來是雷聲。我從來也沒有聽過那麼響亮的雷,真的有點害怕。過了這場雷雨之後,天氣漸漸變冷,感覺也舒服多了。

昨天晚上,從大概七點鐘開始,我們再次聽到隆隆巨響,不過今次是來自四方八面的煙花。沒錯,真的是四面八方都有,前面客廳的窗戶看得到,後面臥室的窗戶也看得到,非常漂亮。也不知道放了多久,突然發現街燈底下有雨點。再看清楚,原來不是雨,是雪!不一會,地上已經鋪滿了一層薄薄的白雪。想不到剛在英國過了個白色聖誕,來到寧波,也過了個白色春節。

繞過大陸火牆... 重返blogger.com

經過Fiona一番努力,我終於找到繞過大陸火牆,登上blogger.com的方法。<飛人生活>可以再在blogspot出現。

2010年2月6日星期六

暫別blogger.com... 依然有內地的博客

還有兩天,我們就要離開英國曼城,到寧波去開始人生新的一頁。Fiona和我都十分期待,相信連德洋也感到興奮。

不過,內地上不到blogger.com, 所以我的博客將會移到內地的新浪網,以及網易。
網址如下: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daveedonthetrapeze
http://daveedchow.blog.163.com/

希望大家繼續支持!

2010年1月31日星期日

把物件空運到寧波…追求<偷得浮生半日閑>的心情

終日昏昏醉夢間,忽聞春盡強登山。
因過竹院逢僧話,偷得浮生半日閒。
- 中唐李涉<登山>

不要看我平常忙過不停,以為我很勤勞,其實我是一個很懶惰的人。我之所以忙,是因為想把東西做好,可以<偷得浮生半日閑>。

上星期五,搬運公司終於派人來,把我們一早收拾好的東西打箱。書本、電腦、嬰兒食品、嬰兒床、嬰兒車… 我們真的有太多東西要帶走。因為趕著要上班,他們還沒有打好, 我就要走了。回到大學,馬上打電話給Fiona。她說,搬運工人剛剛才走,足足搬了兩個小時。他們離開前把東西秤了,總重量370公斤。

前一天,我和Fiona也把物件秤過一次,總重量才兩百多公斤。搬運公司特別小心,每件物品,每本書,都用紙包好,想不到這些保護紙,再加上那些箱子,會有那麼重。

大學答應給我們付190公斤的搬運費,其餘的,當然要自己掏錢包。算了,多了兩百公斤,也還在我們預算之內。回家看見東西都被搬走,心裏有種莫名其妙的輕鬆。那個感覺就是我最享受的<偷得浮生半日閑>。

幾天後,大學人事部打電話來,說搬運公司通知他們,我要搬運的物件總重量是470公斤。我第一個反應是,他們搞錯了吧。明明是370公斤,連單子都這樣寫,怎麼會變成470公斤?我就直接打電話到搬運公司問個清楚。

答案很快就水落石出。原來用飛機空運,除了看物件的重量,還要看大小,太大的話,佔機艙太多空間,計算費用的相對重量也會增加。因為我們的嬰兒床、婚紗照等物件的體積比較大,所以相對重量就比真實重量多出一百公斤。

這個說法雖然說得通,可是我們要負責的費用變得遠遠超出預算。沒辦法,唯有把一些比較沒有那麼重要的箱子,改用海運寄到寧波。搬運公司答應今天會給我部份海運,以及全部海運的價格,讓我們比較一下。可是到現在,他們還沒有回覆我。

本來以為已經弄好的事情,至今還在煩擾著我。

有時候我會想,我這麼忙碌,去追求<偷得浮生半日閑>,究竟對不對。有太多的事情,不是我們可以完完全全計劃好。

<偷得浮生半日閒>,不是想要就有。你不單需要努力把現有的工作做好,還要看運氣。很多時候,事情會沒完沒了的繼續下去。偷不到<半日閑>,反而變成<一刻不得閒>。

2010年1月20日星期三

二十六年前的鑰匙圈…人與人,人與物的因緣


這是我第一次在文章加插圖片。圖中的鑰匙圈是香港匯豐銀行1984年推出的甲子年紀念品。那一年,媽媽從銀行拿了一個回來給我。

甲子年,是中國傳統曆法六十年循環的第一年。那年,剛懂事的我,對此非常感興趣,並開始自己從日曆研究天干地支的配合。十個天干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,與十二個地支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八歲的我不知寫了多少遍,試過多少次,最終給我拼出六十個干支年的組合。之後,我還在白紙上,工工整整的用鉛筆列出1984年到2044年的干支年,以及每一年的生肖,寄了一份給遠在英國的爸爸,又留了一份給自己。

叔叔見狀,笑說我長大後會當風水師。想不到,二十多年後的我,在大學就是研究用環保節能方法,維持建築物的居住舒適度。這不就是把風水科學化的學科嘛!

至於那個鑰匙圈,我第一眼看到就十分喜歡,馬上把它放在我收藏<寶物>的抽屜裏。有空就拿出來看看,倒有點像成年人欣賞古玩一樣。

二十六年過去了,從香港移民到英國,在英國又搬過幾次家。那個鑰匙圈已經不知道丟在哪裏。

上星期五,德洋剛滿一週歲。我們在酒樓為他開了個小型生日會,請親戚朋友吃飯。親友都非常客氣,又送禮物,又給紅包。其中,蔡太太見德洋屬鼠,說要送一份特別的禮物給他。她一拿出來,我整個人愣住了。那不就是我小時候最愛的1984甲子年鑰匙圈嗎?雖然不是同一個,可是的確是同一款。感覺就像在街上碰見失去聯絡多年的老朋友。

突然間,像坐上了時光機,二十多年前過年的片段又在我腦海重現。

聽人說,古玩是有靈性的,所以賣得那麼貴。這個小小的鑰匙圈,我從小就把它當古玩來看待。雖然不是價值連城,可是它啟發了我對中國曆法的興趣,間接影響了我選擇的職業,也<預言>了我兒子屬鼠(或許我想多了)。經過了這麼多年,它又回到我身邊。我相信它也是有靈性的。

其實,不用說得那麼玄,這不就是緣份吧!人與人有因緣,人與物也有因緣。

特別感謝蔡太太給德洋這份非常有紀念價值的禮物。

2010年1月11日星期一

英國二十多年來最嚴重的暴雪… 重拾童年冬天的喜悅

今年冬天,英國下雪下個不停。聖誕節期間下的,剛溶化了不久,元旦又再下一場更厲害。這個星期,氣溫都徘徊在攝氏零度之下,加上斷斷續續再下了幾次雪,現在,曼城的積雪有十多厘米高,而且一點要溶化的跡象都沒有。很多學校都關了門,不用上學的小孩就在街上玩雪,又擲雪球,又玩雪橇;很多房子的前園也堆了大大小小的雪人,非常漂亮,很有冬季仙境(winter wonderland)的感覺。

已經很久沒有見過這麼多雪。印象最深刻的那次是1986年,是我來了英國以後的第二個冬天。那一年爸爸媽媽剛開了一間中餐外賣店,我們一家人就住在店鋪的樓上。記得那年冬天不停的下雪,積雪積到店鋪門的門柄,也就是差不多有一米高。那個時候,英國還流行訂購牛奶,每天早上由牛奶車把新鮮牛奶送到每家每戶的門口。有一天,牛奶倒是送來了,可是我和弟弟卻沒辦法把牛奶倒出來,因為外面的低溫竟把牛奶也凝固了。

還記得那一年,雖然有幾天雪下得太大,學校也關了門,可是學校重開的時候,校內的草地依然積著厚厚的白雪。小息時候,我們一大班小同學就在雪裏玩。除了擲雪球、堆雪人,有些頑童還把冷冰冰的雪,從背後塞進別人的衣服裏面。那種寒氣刺骨的感受我至今還記憶猶新;兒時的片段,現在想起,依然歷歷在目。

自此以後,我每年冬天都期待下雪。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,再也沒有那麼多雪的冬天,有幾年連一點雪都沒有。

直到某一年,我開始不喜歡雪了,覺得積雪太多,帶來很多不方便。走路怕滑到、車開不了,就算開得了也怕會打滑、上班上不了,有時候連去買東西也不能。

聽人家說,當一個人開始討厭雪,他就真正長大了。

可是,不知道為甚麼,今年我又愛上了雪。縱然下了那麼多雪,我看到一點都不討厭,只有童年時的那份喜悅。有幾次還忍不住,和街上的小孩互扔雪球。他們可能覺得這個叔叔奇怪,年紀那麼大還跟他們玩。

我今年這樣童心未泯,主要原因應該是我還在放聖誕假,不用上班,不用開車。

原來,可以像小孩一般,沒有不必的憂慮,感覺是多麼自在。

也許,有時候,對某些事情,成年人又真的過於謹慎,因而有太多擔憂,太過杞人憂天。

2010年1月2日星期六

英國人在華被處死… 人與人、國與國的互相理解和體諒

這陣子,中國跟英國的關係弄得比較緊張。英國剛指責中國<劫持了哥本哈根氣候峰會>,接著,五十多年來,第一位英籍人士,在中國被處死了。

該名英籍人士叫<謝赫>(Akmal Shaikh,內地翻譯成<阿克毛 . 沙伊克>),巴基斯坦裔。兩年前隨身帶了四公斤毒品到新疆烏魯木齊,被海關當場截獲。

這件事在英國很受關注,首相白高敦(內地翻譯成<布朗>)也出面向溫家寶總理求情,希望可以免他一死。英方說,謝赫患有精神病,五十多歲人還發歌星夢。有波蘭毒販看中這一點,騙他說,只要帶一小包東西進中國,就有辦法可以讓他火遍大中華。謝赫就這樣,糊裡糊塗的被人利用了。

兩年來,英國,甚至謝赫的親屬,都沒有說出這個故事,也沒有說他有精神病,直到要行刑前一個禮拜,才有這個說法。中國當然沒有接受這個<理由>,也不理會白高敦的請求,最後於十二月二十九日早上,把當了兩年死囚的謝赫,以打毒針方式處死。

事後英國政府以及各大報章,都唾罵中國,說中國不人道,沒有人權。民間反華的氣氛又再次高升。聞說有一名妓女,還聲稱不做持有中國護照的客人生意,因為她不想服務那些來自<殺人成性政權國家>的人。

這位職業女郎聰明得很,一方面把自己放在道德高點,一方面又可以免費宣傳,免費賣廣告,真是一舉兩得、一箭雙鵰。

雖然我個人不太同意死刑,可是英國今次的態度,我覺得不太恰當。首先,白高敦向溫總理求情,溫總理說他沒有權力干預司法部的判決。說得非常好!如果溫總理真的放了人,英國又會有<中國司法不獨立>云云之說。另外,正所謂<家有家規、國有國法>,在別的國家犯了法,就應該接受當地的法律處分。

英國人在美國被判了死刑,會說美國沒有人權嗎?殖民地時代,香港人在泰國、馬來西亞等地販毒,被判死刑,英國政府、殖民地政府又有出來說過一句話嗎?難道當今英國政府還以為中國像是戰前那樣,外國人在中國犯罪,是可以到租界的法庭審判。當年的英國人在中國販毒,被中國警察拘捕,到了英租界法庭,判決很多時候竟然是中國警方要放人之餘,還要賠償被沒收的毒品。真慶幸那個年代早已過去。

從今次事件,以及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風波,我們可以看到,不同的國家,因為文化不同、歷史不同、所經歷過的路程又不一樣,所以有不同的價值觀。你覺得死刑不人道,可是沒有死刑,某些國家會更亂;你說罪犯患有精神病可以無罪,可是有太多人<扮傻>,來逃過應有的法律制裁;你說犯人也應該有人權,可是給了犯人人權,那麼奉公守法的受害者,他們的人權,又有誰來管?像這一次,西方傳媒說謝赫應該有他的人權,可是四公斤的毒品,可以傷害到多少中國百姓,以及他們的親人?又有沒有人為他們的<人權>著想?

難道西方所說的<人權>,只指西方人的權利,其他人就不受<人權>保護?

其實,國與國之間的關係,很像人與人的關係。每個人其實都有著不同的背景、不同的成長過程、不同的經歷;因而產生不同的人生觀、價值觀。

如果可以多了解其他人的處境,其他人的觀點,相信人與人之間便不會有那麼多紛爭。如果國與國之間能夠盡量互相了解,彼此體諒,不把自己那一套標準,硬要其他國家接受,相信世界會變得天下太平,不會再有恐怖份子,不會再有戰爭。

這樣的<烏托邦>好像離現實世界還很遠很遠…

新的一年到了,今年還是一零年代的開始。希望人類可以慢慢明白這個道理,並且真的能夠付諸行動,一步步邁進這個<烏托邦>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