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26日星期六

哥本哈根氣候峰會… 甚麼是<可持續發展>

全球一百九十多個國家,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開的氣候峰會,閉幕已一個星期,而這個星期,英國幾乎每天都下雪。已經很久沒有看過這麼多積雪,想不到德洋第一年過聖誕,就是個白色聖誕。

不是說全球暖化嗎?全世界的首腦都去了開會,怎麼今年還會下這麼多雪?

其實<全球暖化>(Global warming)是個比較過時的名詞,現在科學家都傾向使用<氣候變化>(Climate change)。科學界認同,人類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溫室氣體(Greenhouse gases),的確會讓地球溫度上升。可是,更為嚴重的是氣候會變得難以捉摸,隨時會下大雨、颳大風、下大雪;也可以突然間變得很冷,又或者變得很熱。上個星期,英國的天氣還很暖和,氣溫高達十多度。想不到,一下子就下雪,而且還下了這麼久。

我的博士論文就是研究<氣候變化>對英國辦公室建築的影響。

對於今次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峰會,我事前一點也不看好。果然,開了十五天會議,甚麼條約也沒有簽。最後,要金磚四國(中國、印度、巴西、南非取替了俄羅斯)跟美國帶頭(傳聞是奧巴馬擅自闖進四國會議),才簽了一份沒有法律約束的協議(accord)。這也難怪,一百九十二個國家,每個都有自己的立場,短短十二天又怎可能同意所有細節,簽署一份影響未來四十年發展的條約?能夠達成協議已經很不錯。

幾天前,英國報紙頭條標題<中國劫持哥本哈根會議>。中國真的劫持了這次會議嗎?

中國近年的碳排放的確很高,飆升得很快,可是我們是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。相對歐美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,我們的總碳排放量雖然已經超越美國,成為世界第一,但因為人口多,人均排放量只有4.58公噸(2007數字)。美國同年的數量是19.78公噸,英國是9.66公噸,日本是9.78公噸。而且,中國絕大部份的碳排放都是來自那些製造出口商品的工廠,所以,我們碳排放的最後享用者,又是發達國家的國民。

當中國願意把2020年的碳排放量由2005年的水平減40%到45%,歐盟及日本只願意減20%到30%(由1990年水平)。美國更離譜,提出的減排量只有4%。這樣的條約,對發展中國家公平嗎?中國帶隊不簽,如果就是英國氣候變化大臣米利班德(David Miliband)所說的<劫持了這次會議>,那麼這個會議就真的應該<劫持>。

中國駐英大使,傅瑩女士說得好。峰會開幕前,她到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(LSE)演講說,西方國家要求中國減排,就像一個有四塊麵包的人,向一個只有一塊麵包的人講道,要他減肥。

中國近年的迅速發展,的確帶來很多環境污染的後遺症。可是,不要忘記,中國雖然開始強大,可是離富國之列還有很長的路。我們人均GDP才剛過3000美元,比牙買加、納米比亞等地還要低。目前仍有1.35億人,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。

環保工程當然重要,可是為數以億計的人民脫離貧窮也一樣重要。科學家計算過,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以歐美的方式生活,我們需要七個地球的資源。唯一可以讓全人類都享有舒適生活,就是發展<可再生能源>(renewable energy sources)。發達國家排放二氧化碳排了兩百多年,其實是有任務把新技術傳給發展中國家,讓它們在發展道路上不用重蹈覆轍,污染地球。可是,現在看來,大部份的發達國家,好像都不願看到其他國家發展起來,最好貧窮國家繼續貧窮,他們就可以繼續奢侈的生活下去。

我在大學的學系叫做<Sustainable Development>,中文翻譯成<可持續發展>。我一直覺得這個翻譯不好,只看中文,不看英文,根本不知道所謂何物。可是到現在為止,我也想不到另一個較為清晰的中文翻譯。

現在想起來,難道sustainable development真正的意思是,富國繼續富有,繼續浪費資源,窮國繼續貧窮,因為這樣富國才<可持續發展>下去。

如果真的是這個意思,難怪中文沒有這樣的一個詞,因為我們沒有那麼不厚道,那麼不負責任的概念。

2009年12月19日星期六

歐陸聖誕市場的美食… 臨別前特別掛念的感情

不經不覺,已經是十二月十八號,距離零零年代最後一個聖誕節,只剩下一個禮拜。每年的十一月、十二月,曼城會出現一個很好玩的地方,那就是市政廳外面的歐陸聖誕市場。記得十年前剛來到曼城,有一次無意經過市政廳,發現那裏除了擺放著色彩繽紛的聖誕燈飾,還有林林總總,來自歐洲大陸不同國家的攤位。雖說外國人沒有中國人那麼貪吃,可是<民以食為天>這句話不只限於中華民族,聖誕市場絕大部份的攤位都賣小吃,因為比起賣其他東西的攤檔,小吃攤位實在太受歡迎,生意也特別好。

來曼城之前,我在法國待了一年。回到英國,最懷念的就是法式洋蔥湯。想不到竟然在這個聖誕市場找到,而且還是正宗法國口味。除了洋蔥湯,這裏還有德國香腸包、豬扒包、荷蘭Pancake煎餅…

我和Fiona都愛吃,所以每年都一定會去這個歐陸聖誕市場。這兩年,有一道小吃已經超越了洋蔥湯,成為我們的至愛,那就是來自瑞士的拉可雷特(Raclette)。這道菜的做法很簡單,就是把一塊厚厚的瑞士乾乳酪慢慢烤,烤到有點燒焦,然後把那燒得香噴噴,已經熔化的乳酪倒在馬鈴薯上,再加上一些酸瓜做伴菜。雖然這麼簡單,可是<稍微燒焦的乳酪 + 馬鈴薯 + 酸瓜>這個配合確實太完美。再喝上一杯熱呼呼的馬爾酒(mulled wine),感覺實在太好了!那就是我們兩口子每年都指定要吃的<聖誕餐>,比甚麼火雞、甚麼百果餡餅(mince pie),好吃多了。

今年,也是德洋第一年過聖誕。我們上個禮拜就帶他,一家三口,到了這個我們每年都來的歐陸聖誕市場。看到五光十色的燈飾,他眼睛眨也不眨;看到爸爸媽媽吃Raclette,他更想伸手搶來吃。可是因為人越來越多,那天我們拍了幾張照片後就走了。

在中國,聖誕節沒有長假期。去了寧波以後,我們應該沒有機會回來英國過節。也就是說,今年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去歐陸聖誕市場。想到這裏,不禁有點失落。

人的感情就是這樣,快要離開,會特別掛念。對人、對事物都這樣。

不過,一想到還有兩個月,我們便會在中國過農曆新年,可以逛花市,可以嘗到大江南北美味的小吃,我們的心情又再開心起來。

記得小時候逛花市,印象最深的就是很擠,很多人。而今年的歐陸聖誕市場,擁擠程度已經接近亞洲的花市。明年在寧波,在密集的人群逛花市,應該會想起今年的歐陸聖誕市場。

2009年12月15日星期二

丁俊暉再奪冠… 預料不到的未來,不要小看別人

昨天晚上,儘管身體很疲憊,而且下一天(今天)要一早上班,我卻一直盯著電視機,看到凌晨十二點半,看的就是英國桌球(斯諾克)錦標賽決賽。爭奪冠軍的分別是經驗老到,並且世界排名第一的蘇格蘭選手,希金斯(John Higgins),對手是來自中國江蘇宜興,外號<東方之星>(Star of the East)的丁俊暉。

比賽非常緊張,下午打的八局,兩人各贏四局。休息後,雙方再次我一局你一局,打成七比七平手。那個時候,已經是晚上十一點鐘。三十四歲的希金斯,體力和集中力可能不及比他年輕十二年的丁俊暉,打到那麼晚,開始犯一些基本錯誤。小丁最終以十比八打敗對手,繼2005年,第二次拿該項賽事冠軍。

已經很多年沒有看過這麼精采的桌球比賽了!

記得二十四年前,剛來英國不久,當時正是四月,是每年桌球世界錦標賽舉辦的月份。英國的電視台,每時每刻都在播比賽。來英國之前,叔叔曾經在香港教過我桌球的計分方法,所以,那個時候的我,最喜歡就是看桌球跟卡通了,因為聽不懂英文也看得明白。

同樣不懂英文的弟弟,也被我所感染。當時,桌球界的<一哥>是戴維斯(Steve Davis),我們兄弟兩人都是他的<粉絲>。每天一下課就趕回家看桌球比賽,最希望就是看到戴維斯打球。

那一年的決賽,被堪稱為史上最經典的一場比賽。戴維斯一開始連贏八局,以八比零遙遙領先。對手泰勒(Dennis Taylor)後來越打越好,最後追成17比17,要打最後一局決勝負(世界錦標賽決賽是35局18勝)。那一局,雙方都有機會獲勝,結果打到最後一個黑球,誰把黑球打進袋裏,誰就是世界冠軍。戴維斯有第一個入球機會… 乾脆俐落的一球,黑球慢慢滾向袋口,可是那個球就是不肯掉進袋裏,在袋口停了下來。結果,泰勒輕易的把留在袋口的黑球打進,第一次贏得世界錦標賽冠軍。那場比賽,打到凌晨十二點半,電視觀眾超過一千八百萬,破了英國凌晨後的收視紀錄。

我們兩兄弟因為年紀太小,沒有熬夜看比賽,賽果是下一天看新聞才知道。偶像戴維斯爆大冷,輸球,心裏當然不好過。記得當年只有六歲的弟弟還哭了起來。

時日如飛,雖然那次打敗了,之後的好幾年,戴維斯依然繼續雄霸桌球球壇,到了九零年代,戴維斯老了,球王位置就由亨得利(Stephen Hendry)取而代之,到了新世紀,又換成是奧沙利文(Ronnie O'Sullivan)和希金斯的天下。

三年前剛來到雪埠(Sheffield)任教,發現每年在這裏舉行世界桌球錦標賽的場館,克魯西布劇院(Crucible Theatre),離開大學很近,走路也只要五分鐘。雖然我沒有買票進去觀賽,這幾年的四五月份,午膳時間,又或者不用上課的時候,我都會到場外,和其他買不到票的球迷看大屏幕播放的現場賽事。有時候,更會在那裏看到剛打完球的球星及評述員。見得最多的當然是兒時的偶像,戴維斯,因為他現在既是參賽者,又是電視台的評述員。

歲月不留人,今日的戴維斯,已經是年過半百的大叔。頭上的金髮不見了,不是變白就是脫了,不過他依然風度偏偏。而我這個<粉絲>,始終沒有去問他拿簽名。

明年四月,世界桌球錦標賽再度在克魯西布劇院開鑼的時候,我已經去了寧波,不能再以近距離感染比賽的氣氛了。

桌球一直是英國人稱霸的項目,直到九十年代中,才有幾名世界級的亞裔球手出現。可是,泰國的華達拿(James Wattana)、香港的傅家俊,在世界錦標賽的表現都不太理想。丁俊輝出現之前,曾經有英國博彩公司開盤,揚言2010年前如果有中國球手拿到世界冠軍,會以1賠1000的賠率賠錢!不知道明年的比賽還算不算是2010年前,也不知道當時有沒有人下注,不過我相信明年的世界賽,丁俊暉很有機會。最主要原因是現在球壇已經沒有明顯的<一哥>,有好幾位球員都有實力奪冠,而丁俊暉是其中一位。

沒想到,二十年前被認為是天荒夜談的事(中國人拿冠軍),這麼快就有機會成真!真的不要小看任何人。

記得1985年,泰勒打敗戴維斯之後,大會邀請他的太太女兒一起和他領獎。昨天晚上,大會安排沒有女朋友的丁俊暉與他的媽媽一起領獎。

明年五月我最希望在電視看到的,就是昨晚那個情景。當然,到時候上來的,可能不是媽媽,而是小丁的紅顏知己。

2009年12月8日星期二

<里斯本條約>BN(O)之迷… 執迷不悟的偽民主<假英國人>

上星期提到英文諺語<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>,中文翻譯成<親暱生侮慢>。原來,這不只限於我們對至親的人,對熟悉的地方,尤其是自己居住的地方,我們也經常犯這個毛病。

本月一日,歐盟的<里斯本條約>正式生效。有一班拿著英國海外公民護照(簡稱BN(O))的香港人,認為條約承認所有成員國發出的護照。英國是歐盟成員,BN(O)是英國發行的,按他們的道理,持有BN(O)就等同是歐盟公民,英國公民。

他們還列出個案,說有人拿著BN(O)就順利在德國取得居留權,證明德國承認BN(O)的歐盟公民身份。旅居德國的網友說,很多德國人(包括很多官員)都不知道BN(O)為何物,被誤為英國公民(British Citizen),一點也不稀奇。他們卻反駁,說德國人向來以嚴謹見稱,不會犯這樣的錯。看來,德國人在他們心中就是不會犯錯的神。有沒有想過人家可能並不在乎,並不理會一兩個持有BN(O)的香港人?

英國駐港總領事館跟歐盟駐港辦事處都已經公開表示,BN(O)護照的法定地位,並無因為《里斯本條約》而有所改變。可是,他們還是覺得自己有道理,繼續堅持自己的想法,更想把事情弄大,集體簽名向英國政府、歐盟總部申訴。

真是一群妙想天開,而又食古不化的可憐蟲!

香港真的那麼不好嗎?身為中國人真的那麼羞家嗎?

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優點缺點。跟人相處久了會<親暱生侮慢>,同樣,在一個地方住久了,很自然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缺點,也會產生<侮慢>的感覺。

在英國生活了快二十五年,總覺得香港、中國是個很好的地方。這些年來,我從來沒有感到某些香港朋友感到的怨氣,有時候反而覺得他們的不滿有些過份。在英國的生活是不錯,但也並非一些人想像的那麼好,那麼自由。

或許這就是所謂的<外國的月亮比較圓>。英文也有句話:"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"。但是,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?另一邊的草又真的更綠嗎?

雖然身為英國公民,我從來想也沒有想過自己不是中國人。這是我的種,我的根,最重要的,是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。就像好多香港人,爸爸媽媽,甚至祖父祖母都在香港出生,可是填表格填到<籍貫>這一項,還會填上:潮州潮陽、廣東新會、浙江寧波…

這幫人,不想做香港人,做中國人,寧願做歐洲人,那也罷;英國不承認他們,就找後門,找法律空隙,那也罷;最不好就是喜歡搞網絡暴力,把批評他們的網友<起低>。這些人口口聲聲說自己支持民主、反獨裁,可是他們的所作所為,卻與暴政獨裁者無異。

<憤青>不講理性,盲目愛國,這班<反憤青>人士,對<外國>的愛,與對中國的恨,同樣是一面倒,沒有任何理性可言。世事就是這麼奇怪,就如極左、極右的政治傾向其實都是法西斯;南極、北極,同樣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。

本來還覺得香港這個地方不錯,可是看了東亞運動會開幕禮(特別是霍震霆致詞讀稿的表現),以及認識了這班偽民主的<假英國人>,我也開始對香港<親暱生侮慢>了。

2009年12月2日星期三

<親暱生侮慢>與<相敬如賓>… 對親人少點要求,多點包容

小時候沒想過自己會當教師,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耐心,更不會不厭其煩,把自己已經懂的東西,慢慢解釋給別人。

記得好多年前,弟弟問我一條簡單的數學題。我第一個反應就是:「這麼簡單,你為甚麼會不懂?」之後,我雖然嚐試一步一步地教他,但是,可能我的方法用錯了,又或者語氣跟態度都不好,結果,那條題目弟弟還是弄不明白。當時,他回應了一句:「你不是個好老師!」

若干年後,為了幫補大學生活費,我到了當地的華人社區中心,教新移民英文,後來,還教外國人廣東話。很奇怪,對那些學生,我竟然可以非常有耐性,循循善誘,以不同的方法,不同的比喻,慢慢的教導他們。不知道是不是客套話,很多學生都說很喜歡我的教學方式,而報名上我班的人數也的確一年比一年多。

為甚麼對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學生可以付出這麼多耐心,而對手足情深的弟弟卻一點耐性都沒有?這個問題我一直想不通,一直纏著我。

問過一些同樣當過教師的朋友,他們也有相似的經歷。

對自己的親人,我們是不是會寄預過大的厚望?很多<嚴父>,就算兒女功課做得多好,成績有多棒,他們都不會讚賞一句。考試98分會問為甚麼不是100分,考第二名又會問為甚麼不是考第一名。

很多時候,我們對身邊至親的人:父母子女、兄弟姊妹、丈夫妻子,甚至非常要好的朋友,都比對其他人苛刻,都比較多埋怨。

英文有句諺語<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>,中文很難翻譯,見過有人翻譯成<親暱生侮慢>,意思是指關係太親近,太親密,人就會失去分寸,少了禮貌,變得不尊重對方。

也許我們覺得,跟最親的人,要走一輩子漫長的路,所以有甚麼寄望,甚麼需要改善,甚至不滿的地方都要一一講出來。反而對那些萍水相逢的普通朋友,沒有這些要求,因為可以<合則來,不合則去>。

正因為這樣,對至親的人,我們少了禮貌,少了包容。

想深一層,身邊最親的人,是否又真的可以跟你一起走過漫長的人生?在這個無常的世界,沒有誰可以保證。

既然這樣,我們不如改變一下,對親人,可以少點苛刻,多點包容,就像對普通朋友一樣。相信彼此的關係會更好。

<相敬如賓>也許就是這個意思。不只對你的伴侶,對其他親人也應該抱著這個態度。

越來越覺得,古人真的很有智慧。

2009年11月24日星期二

不合邏輯的盼望…自己給自己的<先苦後甜>

「我不想七歲,想八歲!」(「I don’t want to be seven, I want to be eight!」)

十二年前,當年快要七歲,中英語同樣流利的堂弟弟(他媽媽是美國人),用英文跟我說。

我告訴他,人,一定要過了七歲,才可以變八歲。

「我就是不想七歲,想八歲!」

有時候,小孩子的思考邏輯,大人很難了解。

還有十一個星期,我們一家人就要去寧波,開始人生新的一頁。現在的心情,有點像小學生學校旅行的前一個晚上,雖然還不至於睡不著,可是依然非常期待,希望那一天可以快些來臨。最近,我們還每星期每星期的倒數,每過一個星期,心裏又會多一分興奮,多一分緊張。

至於英國的房子,租約已經簽了,租客十二月一號就要搬進來。這幾個禮拜,我一下班就在家裏收拾的東西。甚麼東西要帶去中國?甚麼東西可以放在岳父家?甚麼東西可以送給朋友?甚麼東西可以丟?光是作這幾個決定,已經讓我們頭昏腦脹。決定了之後,還要付諸行動,把東西放進箱子,一箱一箱的搬走。為了搬遷,我們兩口子都弄得身心疲勞。瑣碎的東西實在太多了,真的擔心十二月前不能準時把房子交給租客。老實說,我們有點害怕那一天的來臨,希望不要那麼快,給我們多點時間。

很奇怪,這個情況竟然跟堂弟弟十二年前的那句話很相似。他不想七歲,要跳過七歲,馬上到八歲;我們不想十二月來得那麼快,卻希望二月快些來臨。

原來不只是小孩,成年人有時候都會這樣,想要東西的既矛盾,又不合邏輯。

我們的情況還好,想發生的事情在不想發生的事情之後。<先苦後甜>總比<先甜後苦>好,因為在享受<甜>的時候,不用擔心後面還有<苦>。

漫長的人生,一定會有許多你期待的事情,也有很多讓你害怕、讓你擔憂的事情。每當我們遇到不太想來臨的事,其實可以安排一些自己喜歡的事,當作鼓勵,當作<苦>後的<甜>。害怕考試,可以安排考試後去旅行;不想做家務,可以讓自己做完家務後看電視,作為獎勵。這樣,難熬的事會比較容易熬過去。

我們現在就是把目標放於寧波,才有動力繼續收拾房子。

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

看不見日光的日子… 感謝黑暗中給我光芒的人

除了假日,已經很久沒有在曼城看見日光了。

你可能會笑說:「那是因為曼城常常下雨,不下雨也陰天,看不到陽光一點也不稀奇。」

我指的日光,不是太陽直接照耀的陽光,兩者是有分別的。陰天甚至雨天,雖然沒有陽光,可是陽光透過雲層而散發出來的日光還是可以見到。不然,陰天雨天就會像夜晚一樣黑暗。

最近,我真的連日光也看不到。因為我出門的時候,太陽還未出來,到我下班,坐火車回到曼城的時候,太陽也已經下山了。

有專家說,人的心情跟陽光、日光有莫大的關係。你看好多陽光普照的國家,儘管貧窮,國民也活得開開心心。就算不開嘉年華,不開派對,臉上也總掛著燦爛的笑容。相對一些地理上較北的地方,很少陽光,那裏的國民看起來樣子都比較冷漠,而且,自殺率也比其他國家高。

在曼城看不到日光,到了謝菲爾德(Sheffield),到了大學,情況也不見得好多少。我大學辦公室的窗戶面對著另一座大樓,根本看不到天空,整天都要開電燈來照明。離開辦公室,去講課,演講廳(lecture theatre)當然更是沒有窗戶。我唯一看到天空就是在午膳時間。

不得不承認,這陣子,我的心情也不多不少受到影響。

上星期上課的時候,一個學生問我:「下學期你會教我們嗎?你的課很有意思,一點也不悶。」(我並沒有告訴學生我快要離開。)老實說,教了這麼多年書,這些說話聽了很多遍,早就已經沒有興奮的感覺。可是,不知道為甚麼,今次學生的這句話,竟然讓我因為少見日光而暗淡的心情,發出一點點光芒。接著,一整天的心情都特別好,做起事情來也特別有幹勁。

下班後,坐火車回到曼城,天也黑了。從火車站開車回家也要半個小時。回到家,打開門戶,看到Fiona抱著德洋,兩母子以微笑迎接我回來。突然間,本來疲憊的身軀,不再疲憊,工作了一天的疲勞完全消失。心中的喜悅,比起早上因學生那番說話的,不知強烈多少倍。

原來一直以來,妻兒才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。外面無論有多黑暗,回家一看見你們,灰色的世界馬上變得充滿光芒,充滿色彩,所有事情都變得特別有意義。

這種力量,比甚麼都要強。

2009年11月13日星期五

十一月的畢業禮… 命中注定的美好回憶

在英國,大學的畢業禮通常都在七月份舉行。可是我現在任教的<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>(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,簡稱SHU),比較特別,學生要等到十一月才正式畢業。

在這間大學已經三年多了,可是一直沒有去學生的畢業禮,原因是通常只有教授以及級主任才會獲邀出席。我們這些新晉講師,不是不受歡迎,不過人家沒有邀請你,也就不好意思去。所以我們頂多在校園碰到畢業生時祝賀他們。

上個禮拜,跟我同一個辦公室的級主任Andrew對我說:「你快要走了,有沒有興趣觀看今年的畢業禮?」

十一月的畢業週,一連五天都有不同學系的學生畢業。今年,我們建築系的畢業禮定了在星期三上午舉行。星期三,我雖然有課,不過是在下午,上午有空,可以去。今年的畢業禮,對我來講特別有意思。因為除了是我離開前最後一次,今年畢業的學生,跟我一樣,同樣是三年前來到SHU,是唯一一批我從大學一年級教到大學畢業的學生。現在他們離開SHU,我也快要離開。跟他們有種共進共退的感覺,有種莫名其妙的緣分。

星期三,我穿上平常上班不用穿的西裝,一早到達典禮場館<謝菲爾德大會堂>。外面早就來滿了學生和為他們自豪的家長。有的在拍照留念,有的和幾個月不見的同學聊天,談談近況。不論他們在做甚麼,每張臉都掛著燦爛的笑容。

跟學生聊天拍照後,我們也要進場館,因為典禮快要開始了。我本來只打算來觀禮,沒有想到,一踏進大會堂,一位負責典禮的工作人員對我說:「你願意帶領碩士畢業生到台前受禮嗎?本來的那一位教授說他沒有教過他們,不太恰當。你教過他們好幾科,比較合適。」

給畢業生在台上受禮的是大學校長,教授跟系主任也都坐在台上,而通常帶領學生到台下的是級主任。想不到只來觀禮的我,突然會有那麼榮耀的任務降於我。可是,只興奮了一陣子,就想到問題了。帶領學生的導師是要穿畢業袍,來代表自己把知識傳授給新一代的畢業生。一般來說,導師會事前通知出租畢業袍的公司,讓他們準備好。像我這樣,最後一分鐘才決定要袍的,就只有碰碰運氣,看看有沒有人訂了多餘的出來。

趕到領袍的地方,他們問我在哪裏拿到最高學歷。我回答:「曼徹斯特大學,博士。」他們說,很少在SHU看到曼大博士,找這款袍機會不大。翻閱訂單時,居然發現,下午的畢業典禮,正好有一位曼大博士訂了畢業袍。再看看尺寸,竟然跟我一模一樣。她下午才要穿,我上午可以<借>來穿。就是這樣,我穿上曼大的博士袍,帶領教了兩年的碩士生到台下等候受禮。

有時候,不到你不信,有些事情,像是早有命運安排,預計也預計不了。

這次畢業典禮,像是為我在SHU這三年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。

雖然說我們一家都很期待回國後的新生活,可是,畢竟在英國生活了這麼多年,相信有很多事情都會讓我們懷念。2009年的畢業典禮,會是其中一個美好的回憶。

2009年11月3日星期二

搬家有太多東西要丟… 不固執、學無止境的人生

一切都比預期來得快!

我們一家將要到寧波開始新生活,在英國曼城的房子,我們很喜歡,不打算賣,可是又不想讓它丟空,所以決定把它租出去。

上個星期,Fiona已經安排好地產代理到我們家拍照,放上網賣廣告。到了星期六早上,已經有人來看房子。來的是一位年輕少婦,帶著十四個月大的兒子。她丈夫因為臨時要工作,沒有來。

房子實在有點亂,也放了很多德洋的玩具,可是那位婦人第一個反應卻是:「地方很大很好啊!」說的也是,我們家的確很明亮,木地板、瓷磚都是新鋪好的。若不是要回國工作,真的想也沒想過會離開這個住了八年的安樂窩。

外國人就是外國人,有時候的確比我們中國人單純。這位少婦一點也沒有掩飾自己有多喜歡我們的房子,參觀每個房間,都讚口不絕。換著是中國人,相信不會這樣,因為會很難壓低租金。最後,我們只回了一次價就達成協議。真想不到,第一個來看房子的人,就這樣,決定要租我們的房子。

扣除地產代理辦理手續,以及我們把東西搬走的時間,相信不用一個月他們就可以搬進來。

其實,最近我們都已經開始把東西一點一點的搬走,看來現在我們要加把勁了。今次搬家,最不捨得是那些我儲了很多年的建築工程通報。從本科畢業開始,到現在已經儲了八年,就跟我住這間房子的時間一樣長。那些雜誌太多太厚,帶不了去寧波,我唯有把重要的文章剪下來,把那些<剪報>帶走。

記得小時候,我也喜歡儲足球雜誌。那個時候,每個星期出一冊,我看完以後就放在書櫃裏面。儲了七年,一冊都不缺。後來,也是因為要搬家,那些足球雜誌都放棄了。

有朋友跟我說:「那些通報、雜誌,你留這麼多幹嘛?現在都可以在網上看了!」對,他說得太對了!可是我就是喜歡真真實實的刊物,拿在手裏的感覺,跟在冷冰冰的電腦屏幕看,實在相差太遠了。

以前一直以為,有條理、把東西處理得井井有條,是成功人士必備的性格。可是,現在才知道,這些<優點>是可以完完全全被科技取替。有了電腦,特別是有了互聯網,我們需要找甚麼,按幾個按鈕就可以,事前根本不需要有系統的放好。

而個人的力量,始終有限,努力藏了多年的刊物,抵不過一次搬遷,當然也抵不過日新月異的科技。說到底,任何東西都抵不過時代變遷。

不同的性格、不同的處事方法,會適合不同的年代。問題是,我們一生人都要經歷好幾個不同的年代。小時候學的那一套,到了少年已經可能不應用;到了中年,時代又變了,又要重新學習。也許這就是所謂的<學無止境>?

有些人,到了老年,還會不斷學習,迎接新時代;有些人,卻很頑固,一生人就是一套接人待物的態度,永遠不會變通。

2009年10月26日星期一

德洋病了…養兒一百歲,長憂九十九

這個週末,德洋病了。

星期五那天,他已經開始有點咳嗽,下班後,我馬上到藥房,想買藥給他止咳。藥房的藥劑師告訴我,沒有成藥給未滿一周歲的嬰兒,叫我最好看醫生。買不到藥,就趕快回家看看他。德洋的樣子比平時顯得累,眼神也帶有倦意,可是咳嗽並不是太嚴重,我們也就沒有帶他去看醫生。

到了星期六,Fiona餵過他吃早奶後,我便和他在客廳玩。看到他對那些平常最喜歡的玩具都不大感興趣,我就知道他身體不舒服了。過了片刻,他不單鼻子不停流鼻水,眼睛也不時流眼淚。看見他辛苦的樣子,我的心很難受。再摸摸他的額頭,有點燙。事不宜遲,馬上和Fiona一起帶他去看醫生。

星期六,英國的醫務所都關門。還好有一種叫Walk-In Centre的中心,給人們看病。開車到了Walk-In Centre,工作人員卻說兒科醫生下班了,建議我們去新開的兒童醫院。到了兒童醫院,看到很多年齡不等的小孩,他們每個都也病了,每張小臉都顯得特別可憐。看起來,德洋算是樣子最不像病的那個。登記後,我們先看護士。她給德洋探熱、探脈,還給了他喝一些藥水。她對我們說,孩子感冒了,而且還發燒(攝氏38.2度)。雖然她說感冒在這個季節很常見,不用太擔心,可是,身為父母,孩子第一次病倒又怎會不憂心呢?回到等候室,再過一個小時,終於看到醫生。經過詳細檢查,證實德洋真的感冒了,幸好沒有其他嚴重病(像腦膜炎)的症狀。吃過護士給的藥水,他的燒也退至攝氏37.7度,可以回家了(醫院規定嬰兒發燒38度以上要留下來觀察。)

拿過藥水,看看時鐘,已經是晚上七點多。我和Fiona 就這樣又忙又擔心,過了大半天。回家路途上,德洋還是不舒服,在車裏哭得很厲害,連媽媽把他抱起來也繼續哭,一點不像他平常勇敢的個性。回到家裏,馬上給兒子吃藥。他不肯吃,我們唯有耍硬,把他抱得緊緊的,然後張開他嘴巴,把藥灌下去。

到了晚上,德洋的病好像並沒有好過來。他依然流鼻水、流眼淚,咳嗽是少了,可是額頭還是燙。病了食慾當然不好,這天德洋吃的粥,喝的奶,只有平常的一半。整個夜晚,我們都在監察孩子的病況,怕他突然又發高燒,Fiona更沒有好好的睡覺。

星期天早上,他還有一點燒,可是精神的確比上一天好,鼻水跟眼淚也少了。到了晚上,他的體溫大致上已經恢復正常,我們才開始安心。

以前常常聽人說,<養兒一百歲,長憂九十九>,雖然知道是甚麼意思,可是沒有當過父母,孩子沒有病過,很難體會到箇中感受。很多事情,是需要親身經歷才可以真正領會。

自從做了爸爸之後,才開始真正明白到,父母對孩子的愛有多深;而對自己的爸爸媽媽,我又多了一份感激,因為我多了一份體會。

2009年10月20日星期二

中了三億你會做甚麼…也許我們都已經中了大獎

最近,中國彩票史破了最高中獎紀錄,河南省一名<彩民>獨中3.6億人民幣,扣除了稅,也有2.8億。很多網民就討論,假如自己中了三億,究竟會怎麼花?相信這個問題,很多有買彩票,買六合彩的朋友,都曾經幻想過。有時候,光是想,也挺開心的。彩票的功能就是這樣,每個禮拜幾十塊,不會傾家蕩產,卻買來一個發達夢。很多貧苦大眾就是靠這一絲希望,生活才繼續撐下去。而真正富有的人,是不會買彩票的,因為中獎的獎金,對他們來講只不過是口袋裏的零錢,吸引力不大。

對我們普羅大眾,中了彩票又真的如我們想像的那麼爽嗎?在美國,據說百分之七十的人中了彩票以後竟然破產。在英國,也常常在報紙看到雷同的故事。當事人還苦訴,後悔中了獎,說中獎後因為胡亂揮霍,結果害了一生。

亞洲人花錢一般比較理智,所以中了獎後搞到破產的例子不多。可是,因為我們的人際關係比較複雜,一旦中了獎,就有一大班以前從沒見過的親戚朋友出現。他們會向你訴說自己的生活有多困難,又或者向你兜售一些他們自以為一流的主意,教你如何投資突而其來的巨款。

歐美人士中了獎,一般都樂意公開自己是誰,甚至接受傳媒訪問;而亞洲人,不是怕親朋戚友知道,就是怕被人綁架勒索,很少會公開的。有時候,中了獎,知道實在無法在生活圈子裏隱瞞,便不惜帶著獎金,<逃亡>到另一個地方。十幾年前,英國一名印度裔男子中了一千四百多萬英鎊後,馬上逃回印度,隱姓埋名。以前的親戚、朋友、工作夥伴,一概不理,通通斷了關係。

有人說得對,錢,其實只不過是一件工具,不懂得好好的利用,也就等於零。反過來,被它控制了,後果更是不堪想像。

中了彩票,可能要負上很大的代價,所以生活不一定會幸福;反而,一份適合自己的職業、一個可以相伴終生的伴侶、一位亦師亦友,孜孜不倦的啟蒙老師,卻真的會讓生活變得美滿。可是很少人會為這些發白日夢,得到以後,也不會像中了獎的歇斯底里大叫大跳。

試想想:健康的身體、美好的家庭、一份自己喜愛的工作、一群真心又談的來的朋友、不用提心吊膽的日子… 你願意放棄這些東西來換取中頭獎嗎?

正所謂<知足常樂>,也許,我們每個人都已經中了比頭獎還要大的獎,可是我們卻懵然不知。

不要再奢望中彩票,我們需要的,是學習知足。

2009年10月18日星期日

回國的日期越來越近… 突然掛念恩重如山的老師

這兩天,我們去寧波的機票訂了,那邊大學也替我們在教員公寓留了一個三房單位。好像一切都準備就緒,就等待我們二月出發,舉家開始在寧波過新生活。正因為重要事情都已經辦妥,我們突然覺得,離開英國的日期,真的不遠了。

記得十二年前,同樣是十月份,同樣是秋季,我參加了大學的交換生計劃,一個人到了法國的里爾(Lille)。雖然面對陌生環境,語言又不是很通,我卻很喜歡那種有點兒像探險的感覺,每天都好像是一篇歷險記,很刺激,很充實。那個時候,我偶爾會想起中學時期的法文老師,希望可以告訴她,當年對我的悉心教導沒有白費,我就是受了她的影響,喜歡了法文,喜歡了法國文化,所以決定到法國生活。

雖然離開我們回國還有三個多月,可是最近我又特別想念另一位對我恩重如山的老師-周老師。小時候在香港,我對中文非常有興趣,每天做完功課,還會去圖書館借書看,看完後又寫讀後感。那個時候,作文常常拿很高分。可是,來了英國以後,這裏中文學校的程度太低了,我對中文的興趣也因而慢慢減弱。再加上平時在學校都用英文,跟朋友玩也說英文,不到兩年,我的中文已經嚴重退步。

看到這個情況,爸爸不惜每個星期坐一個多小時的火車,把我們送到倫敦唐人街比較好的中文學校。就在那間學校,我認識了周老師。相對一般在英國教小朋友中文的家庭主婦,又或者留學生,她的教學方法很明顯專業很多。我那些狗屁不通的作文,給她一改,馬上變得流暢。變得流暢之餘,她並沒有像其他老師那樣,把原本的意思改掉。這一點非常重要,因為這樣,我才學會怎樣表達之前想表達,可是表達不來的意思。除了拾回我對中文寫作的信心,她在班裏教的中國近代史、文言文,也種下了我對這些科目的興趣。

在她的班裏學習了兩年,考了高級程度中文(A’Level),我也就畢業了。畢業後,中文學校要我當二年級的班主任。我當時又沒有教學經驗,年紀又實在太小,記得班上有好幾個學生年紀還比我大。一個剛滿十五歲的小孩,儘管中文程度還可以,卻怎能勝任這份工作。後來,又是靠周老師的幫忙。她替我教了一個學期,這個學期我就在班裏一邊當助教,一邊學習怎樣計劃每課需要些甚麼,學生又需要些甚麼。漸漸的,我對教育也開始有了興趣。想不到,現在我真的成了一個大學講師。

在中文學校教了三年,我便入大學了。在大學的時候,我依然有跟周老師保持聯絡,每次回到倫敦都會請她吃頓飯。可是,幾年前,我們失去聯絡了。不知道她現在是不是還在倫敦?不知道她是不是還在以前的學校任教?

在我們舉家即將去寧波之際,我突然掛念起周老師。我想告訴她,如果當初不是她的悉心教導,也許我已經不喜歡寫中文、也許我不會對中國文化有興趣、也許我不會選擇當教師、也許我不會選擇舉家回國。

她對我的恩,我也許永遠無法報答。我現在只能跟她說一句:「謝謝你!」

2009年10月16日星期五

a-ha 要拆檔, …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

今年生日,Fiona安排了到我們最喜歡的海鮮餐廳慶祝。好像是緣份的安排,就在那裏的洗手間,我看到一張廣告,介紹曼城半年內會有甚麼表演。其中一項讓我特別興奮,挪威樂隊a-ha,十一月三日將會在曼城開演唱會。想起來,我們已經好幾年沒有看他們演出了,這次剛好算是我們離開英國前,有機會再現場看我最喜歡的樂隊。

二十四年前,剛來到英國,以香港讀到小學四年級的英文程度,看電視就連兒童節目也不太看得懂。那個時候,反而喜歡看音樂節目。雖然聽不懂歌手在唱甚麼,可是美妙的旋律,強勁的節奏並沒有語言隔膜。小朋友也特別喜歡留意每週細碟排行榜的走勢,感覺就好像老師派成績單一樣的緊張。

剛開始看的時候,有一首歌特別火,那就是Jennifer Rush的The Power of Love,記得好像連續六個禮拜排名第一。那首的確是經典之作,可是對於當時還沒滿十歲的我,就不太接受了,因為旋律太<浪漫>了。我反而喜歡那首被屈居第二名好幾個禮拜的Take On Me。沒錯,那就是a-ha第一首作品,也是他們的成名曲。Take On Me的旋律不但比較輕快,裏面有幾段非常高音(長大後才知道主唱Morten是用<假音>唱),讓我覺得很厲害。最令我嘆為觀止的,是這首歌的音樂錄影帶,樂隊成員從黑白連環圖<撞>出來現實世界,與女朋友相聚。拍得太震撼,太精采了。

自此以後,我就喜歡了a-ha。每當他們出新專輯,我都會把零用錢儲起來,儲夠錢就馬上去唱片舖買。那個時候,英國出的專輯不流行附印歌詞。英文不好的我就把每首歌重複的聽了又聽。錄音機的Rewind按鈕不知按了多少遍,才勉強把一首歌的歌詞寫下來。當然,裏面很多都寫錯了。(後來發覺那不完全是因為我英文差勁。a-ha來自挪威,原來他們唱歌時也帶有一點口音。)

除了a-ha,小時候的我還聽Erasure、Housemartins、Wham!等樂隊。直到九十年代,這些樂隊解散的解散,減產的減產,我才重新開始聽中文歌。

長大以後,每逢有喜歡的樂隊、喜歡的歌手在曼城演出,我都不會錯過。作為一個球迷,我也不得不承認,看演唱會比看球賽來得划算。除了票價比一般球賽便宜,看演唱會跟看球賽最大的分別是,看演唱會的喜悅比較有保證。看球賽,自己喜歡的隊伍贏了就好,輸了,那就真的花錢買難受。再加上Fiona也確實比較喜歡看演唱會多於看球賽,所以如果有自己想看的球賽跟演唱會在同一天舉行,我也會選擇看演唱會。

下個月的a-ha演唱會,已經是我們第三次在曼城看他們了。想不到,這也許是最後一次。昨天他們在網站宣布,將會在明年十二月,在老家奧斯陸舉行告別演唱會,為二十五年的樂隊生涯畫上句號。知道消息以後,馬上告訴了Fiona。她第一個反應是:「那又是我們看演唱會的魔咒嗎?」沒錯,已經好幾次了,我們看完一支樂隊的演出後,他們就拆檔,拆band,其中包括Steps、Atomic Kitten、HearSay(都是Fiona喜歡的。)

想深一點,<天下無不散之筵席>,所有東西都不能維持到永遠。喜歡的人、事、物,總有一天要跟我們說再見,say goodbye。不過,雖然說這是人生道理,自然定律,可是作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凡人,又怎麼可能完全看透?我們頂多可以把離別的傷感減少一丁點而已。而能夠做到這點,就已經很了不起。

2009年10月6日星期二

國慶晚會唱<歌唱祖國>…<耳順之年>的祖國充滿希望

剛過去的星期六是中秋節,也是曼城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(簡稱CSSA)主辦國慶中秋文藝晚會的日子。很榮幸,今年我又獲邀做晚會的主持人。想起來,這已經是我連續第六次為CSSA當中秋晚會的司儀了,很感謝他們一直欣賞我的主持風格和比較純正的英文口音,而沒有嫌棄我不標準的普通話。

今年大會結束之前,所有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都上台,和觀眾一起,一邊揮國旗,一邊大合唱<歌唱祖國>。老實說,這首在大陸這麼火的歌,在香港出生,在英國長大的我是去年奧運開幕才第一次聽到。當時,看見漂亮可愛的林妙可小朋友在台上唱出這首歌,純淨無瑕的歌聲加上優美的旋律深深的迷著我。我馬上上網找歌詞,學會這首歌。想不到,一年後竟然真的有機會在台上唱。

奧運開幕後不久,傳媒揭發當晚真正唱<歌唱祖國>的不是林妙可,而是另一位小女孩,楊沛宜。事情被公開後,引來很多對大會以及對中國的抨擊。雖然有部份人認為,開幕式無非是藝術表演,目的是追求最完美的效果,楊沛宜小妹妹當時丟了顆門牙,當然要找替身;可是,大部分人都認為這樣做,太假了。如果是同一個人,配自己口型,那還說得通,可是現在這樣,對兩個小妹妹都不公平,對兩個小孩都構成傷害。

事隔一年多,上星期看電視,看到<歌唱祖國>60週年國慶版的MV。裏面唱歌的就是比去年成熟了不少的楊沛宜小妹妹。看到這個畫面,我突然感到很高興。那份喜悅不止是替楊妹妹高興,也替祖國的進步感到興奮。因為我們國家終於有勇氣,願意聽取不同的意見。今次不單正視去年的<假唱事件>,而且還以實際行動去彌補<過錯>。

子曰: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」

今年,新中國六十歲,到了<耳順>之年。果然,面對許多的批評,都開始願意聽、願意接受,甚至願意嚐試去改。看來,我們真的從毛主席六十年前開國時說的<嬰兒期>,慢慢成熟了。

我對祖國未來的發展滿懷信心。我看到的不僅僅是國家的GDP如何迅速增長、工業如何發達,我還看到政府開始聽取各界不同的聲音,看到人民基本素質開始慢慢提升。

而最讓我有這份信念,是一批來自大陸的學生學者。他們每個都彬彬有禮,做事又有條有理。每次幫學聯做主持人,我都感到他們辦事的認真、衝勁、團結,每次晚會都做得很專業。再看香港學生會或唐人街所辦的活動,實在差太遠太遠,拍馬都趕不上。

2009年10月1日星期四

第一次穿利物浦球衣…要愛國請先愛自己、愛身邊的人

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,我是一個超級愛華頓迷(內地翻譯為<埃弗頓>)。作為一個標準球迷,除了追捧自己喜愛的球隊,還要討厭甚至憎恨該隊的宿敵。愛華頓的宿敵是利物浦,所以每星期看英超聯,我除了希望愛華頓打贏,還希望利物浦打敗。昨晚,利物浦在歐洲冠軍聯賽盃分組賽事輸給意大利的費倫天拿(內地翻譯為<佛羅倫薩>),我就不禁感到分外興奮,雖然愛華頓連打歐冠盃的資格也沒有。可以說,這就是球迷不理性的心態。

想不到,上個星期天,我竟然穿上利物浦球衣!!

那天早上,我從雜物櫃拿出差不多五年沒有碰過的足球鞋,到曼城另一端的足球場踢比賽。五年了,我上一次踢十一人足球已經是五年前的事。今次東山復出,為的就是紀念一位往生的球友。那位球友今年五月去世,還不到三十歲。我們一班老隊友,決定參加這次比賽,為他致敬。當天,我們整隊都穿上他生前喜愛的利物浦球衣,而且每件球衣後面都印上他生前的球衣號碼:六號,前面就印有<紀念XXX>的字樣。

從來沒想到,我會那麼樂意穿上利物浦球衣。世界上,的確有很多事情比自己追隨的球隊更重要,好比友情。

古今中外,人,總喜歡把自己分類。和自己同類別的就情同手足,不同類別的就水火不容。前者毫無疑問,會令人窩心。譬如在國外碰見同鄉,會感到分外親切;可是,後者卻是所有戰爭、暴力事件的起源。哪場戰爭不是一個國家侵略另一個國家,又或者是為了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信念、不同的主義而打仗。球場上的暴力,也是因為雙方球迷看對方不順眼而發生。

或許,我們應該把部分對自己效忠的團體(可以是國家、地區、宗教、球隊)的愛,分給世界其他的人,尤其是那些跟我們不同陣型的人。這樣,世界可能會更和平、更完美。

大家不要誤會,我不是趁國慶前夕,呼籲大家不要愛國。剛好相反,我覺得,一個人,其實如果能夠真正的愛自己,愛身邊的人,就已經做到愛國的基本條件。就像穿了校服就等於代表學校同一個道理,你的言行舉止、所作所為,也就代表了你的民族、你的國家。試問,一個國家,一個民族,如果所有的國民都懂得自愛,懂得尊重自己、尊重別人,那個國家還會不富強嗎?

一幫彬彬有禮,有公德心的國民,去到哪裏,他們的國家都會受人尊敬。

一群輸了球都不鬧事、不引發騷亂的球迷,亦是球會的光榮。

題外話 1:比賽賽果,三場分組賽,我們一勝兩和,得五分,與其他兩隊同分,可是因為得失球率較低所以被淘汰了。這樣出局,有點難以接受,可是,對於一支五年來只踢五人足球的隊伍,踢出這樣的成績,已算不錯,可以稱得上「雖敗猶榮」。

題外話 2:雖然比賽已經是三天前的事,可是現在我的腿還隱隱的痠痛,真的不認老都不行。

2009年9月25日星期五

英國帕克姆要讓大熊貓絕種… 大熊貓已經進化到神仙階段

這幾年,英國出了一份免費報紙。每天早上都可以在火車站、公車站、地鐵站內索取。這份報紙並不厚,只有三十多頁,其中還包括好幾頁廣告,剛好為上班一族在沉悶的旅途中打發時間。

我上班的旅程比一般人長,所以看這份報紙也比一般人看得仔細,差不多每項新聞都會讀一遍。昨天早上就看到一段讓我震驚的報導:英國廣播公司(BBC)的野生動物節目主持人,帕克姆(Chris Packham)接受訪問時表示,大熊貓正處於<進化的死胡同>,我們不應該繼續花錢花時間去保護大熊貓,應該讓牠們自然的絕種,讓牠們慢慢的,<有尊嚴的>從這個世界消失。

最初看到這段報導,覺得帕克姆的觀點跟支持<安樂死>有點相似。如果大熊貓真的沒有甚麼希望,那我們是不是真的如他所說的,在浪費時間,浪費金錢呢?可是,再想深一點,大熊貓又不是患了甚麼絕症,不是每天都活在痛苦中。剛好相反,牠們不知活得多麼的逍遙,每天都懶洋洋的在竹林中吃竹荀,看來很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。牠們又怎麼會想<安樂死>呢?

如果說大熊貓太弱,不能在野生環境照顧自己,所以我們要放棄,用同一個邏輯,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,譬如殘疾人士、孤兒寡婦、長者老人、長期病患者,我們是不是也要放棄呢?

至於說到大熊貓已經進入了<進化的死胡同>,也許帕克姆說對了,可是我認為那是因為大熊貓已經到了生物進化的最高境界,比我們人類還要高級,快接近成仙的階段。你看,大熊貓本來是吃肉的,後來變了吃素。人類除了部分的佛教徒和其他素食主義者,都沒有牠們那麼慈悲。另外,很多人說,大熊貓很懶惰,甚至懶得連繁殖下一代都提不起勁。遽聞四川大熊貓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,曾經要播放其他大熊貓的交配錄像,來提起牠們的<性趣>。可是,為甚麼雄性動物跟雌性動物單獨在一起就要有<性趣>,總想著要<發生關係>?我們人類男女共處一室都難免想入非非,很難像聖人柳下惠那樣可以<坐懷不亂>。可見大熊貓比我們人類更正人君子,有更完美的品格。這樣近乎完美的<神仙>,我們應該把牠們當作學習對象才對,又怎麼可以輕易的讓牠們消失於世上呢?

我再想,如果瀕臨絕種的,不是我們中國國寶,而是英國國寶,帕克姆會說出這樣的話嗎?這個帕克姆,不是討厭中國,就一定非常討厭大熊貓,因為他去年曾經說過:「如果能取回花在熊貓身上的錢,我會吃掉最後一隻熊貓!」

2009年9月17日星期四

盧海鵬試咪… 廣東話粗口代語

(本篇文章含廣東粗言穢語,兒童不宜。未滿18歲,請問過家長才看。已滿18歲,請盡快看!)

昨天談到日本新首相<鳩山由紀夫>廣東話的正確讀音,不免讓我想起一些有關粗話的趣聞。曾經在網上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,不知道是否真實。

演員拍戲要安裝無線麥克風(廣東話稱為「咪」),安好了要試試音量,就是俗稱的<試咪>。通常,試咪的方法都是「Testing,123,testing」之類,然後問收音師可不可以,<得唔得>。

諧劇大師盧海鵬一向有他獨特的搞笑押韻風格,就連試咪,都不說「Testing」,而習慣用一句問候人家母親某部位的廣東粗話。大家試想想,哪一個廣東粗口字,會跟<試咪>的<咪>字押韻?想到了沒有?

盧大師<試咪>的時候,就說:「盧海鵬試咪,DNLMH!」(留意代用英文字母!)

這還不是致命傷,最厲害就是他說完以後,還加一句:「得唔得?」

「盧海鵬試咪,DNLMH!得唔得?」

請問收音師怎麼回答好呢?答「得」就等於同意把自己娘親給你佔便宜;答「唔得」呢,他又會繼續問:「盧海鵬試咪,DNLMH!得唔得?」,直至「得」為止。

聽說最後有位收音師想到拆解方法。

「盧海鵬試咪,DNLMH!得唔得?」

他就回答:「 DNLMH!得!支咪都得!」

真是一絕!

可是,遽聞盧海鵬有會再問:「Check清楚喔,試多次! DNLMH!喂!得唔得?」

回家把這件趣聞想了又想,無意發現我可以把這句變成:「XXX試咪,點夠你咁威!」

以後,碰到那些不友善、不禮貌的人,他們激怒了我,我可以客氣的說:「點夠你咁威!」不理他們聽不聽懂,我自己發洩了就好。

不是老鼠跌落天平,自己稱讚自己,我覺得「點夠你咁威!」比黃子華的「請你好好放低!」來得更有力量,更精景。

2009年9月16日星期三

<鳩山由紀夫>的粵語正音… 留在時光隧道的移民

日本最近選了新首相,名字叫<鳩山由紀夫>。這個<鳩>字,廣東話應讀成GAU,子音是G,可是聽香港的傳媒,卻把它讀成KAU,發音就像廣東話,說<泡妞>,<媾女>的<媾>。子音由G變了K。

很多人都知道,那是香港一貫的避諱作風,因為<鳩>字的正讀,和形容男性生殖器的廣東粗口同音,報導新聞的小花,個個純真可愛,又怎麼可以放下淑女形象,在公眾面前把這個髒字說出口?

相對鄰近的廣州,我在網上聽他們的電台。報導新聞的有男有女,他們都堂堂正正,用比一般香港人高兩度聲調的純正廣州話,正確的讀出<鳩山由紀夫>的<鳩>字。

雖然兩岸三地的人均收入,以香港最高,台灣次之,大陸第三。可是開放程度卻恰恰相反,大陸最開放,台灣次之,香港第三。曾經聽過這樣的一個理論: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,又被稱為<新中國>,思想最新穎。台灣還是<中華民國>,所以還保留民國時期的思想。至於香港,1842年就割讓了給英國,所以還保留著清朝的思想。

這的道理我相當認同。只要去一下外國的唐人街就知道,那裏好像都停留在時光隧道的某一段。華人到了外國後,都會盡力保留自己的文化。若干年後,他們的故鄉改變了,但這些老華僑卻依然停留在多年前的時光。所以,唐人街給人的感覺,永遠是比較土裏土氣。

再看華人最早移民去的南洋,當地的華人不是比兩岸三地的更傳統嗎?有些人更說,日本其實就保留著很多中國唐朝時期的習俗。

良好的傳統,當然要保留,可是我們也需要與世界一起進步。這方面不得不佩服日本人,他們保留了東方優良的唐文化,也吸收了西方的現代化。中國人大致上需要清楚自己的文化傳統有甚麼好東西,不要像以往那樣,可能因為民族自悲,把很多好東西都廢掉,盲目的學習別人。但是,像香港那樣,過份的保守,有過多的忌諱,也很不健康。

2009年9月12日星期六

九一一烏龍坐飛機… 人命有分貴賤嗎?

六年前,去美國,探望病了的祖父。因為在英國有一個學術會議要開,所以在美國只待了一個禮拜便要走。回去英國的那班飛機,幾乎沒有人坐。我當時還在想:「美國人真浪費啊!沒有人坐的航班還照樣繼續開辦。浪費金錢之餘,又浪費燃油。一點都不環保!」可是,當我發覺可以一個人在經濟艙睡覺,(中間的四個座位都空了,沒人坐。)而且,又可以一邊打電動,一邊用另一個座位的娛樂系統聽音樂(後來我還開了第三部來看電影!),我就甚麼怨言都沒有了。這麼多年來,包括有一次免費的被升級到頭等艙,都沒有這一次那麼爽!

回到英國之後,整理行李,準備丟掉登機證,才恍然大悟。登機證上寫的日期是2003年9月11日,是本拉登襲擊美國雙子塔的兩週年。相信那天應該很少人會坐飛機,更何況是從美國飛往英國的飛機,沒有人會去冒這個險。當然,我並不是冒險,而是大意,根本忘記了那一天是九一一。相起來,真得很險!

不經不覺,2001年的九一一,已經八年了。記得八年前的今天,我剛開始我的研究生生涯,坐在旁邊的希臘學長忽然大叫:「天啊!有兩架飛機撞到美國雙子塔,機師怎麼搞的?」最初,我不相信,以為他在開玩笑。後來,自己上網,知道是事實,可是以為是件航空意外。要過了好幾個小時之後,才知道是恐怖分子幹的事。

那天以後,全世界都墮入了恐慌時期,在西方國家生活的人,每個都提心吊膽,害怕宗教極端分子會隨時再次襲擊。你在明、敵人在暗,沒有辦法防備,的確很恐怖。可是,比起中東的人民,那些恐懼算甚麼?九一一以後,阿富汗和伊拉克都相繼被攻打,直到今天,每天都不知道死去多少無辜的平民。我們身在英國,只是害怕被襲擊,他們卻實實在在活在戰火中。

本拉登空襲雙子塔,美國死了兩千多人;往後的戰爭,喪生的阿富汗和伊拉克平民,是兩千的幾十倍。難道人真的有貴賤之分?難道美國人的命就是比中東人的值錢?我們不是人人平等的嗎?為甚麼西方國家那一邊被視為正義,而中東穆斯林那邊又被視為邪惡?這個世界真的有所謂的正義邪惡之分嗎?如果我是阿富汗的一個小孩,看見爸爸媽媽,哥哥姐姐,鄰居朋友,一個一個的被美軍殘殺,我會覺得誰是魔鬼,誰是邪惡的撒旦?

現在,每逢九一一,我都會特別想念死去的無辜者,包括美國的那兩千幾名在雙子塔工作的,還有往後在戰火中喪命的中東人民。不過,親疏有別,最令我懷念的,是我的祖父。那年匆匆忙忙去美國探望他後不久,他就過世了。2003年的九一一,是我最後一次看他。

2009年9月10日星期四

九.九.九.長長久久… 新一代的婚姻觀

剛剛一個月前,寫了篇關於奇妙日期的文章,因為那天的十二點三十四分五十六秒可以寫成12:34:56 07/08/09。今天,又是一個奇妙日子,零九年的九月九日,年月日都是「九」,情況有點像去年北京奧運會開幕的「八八八」。「八」和「九」都是中國人喜歡的數字,一個諧音「發」,一個諧音「久」,意頭都很好。其實,我是不太明白為甚麼「八」會那麼受歡迎。無論用中國任何方言說出來,它都不跟「發財」的「發」同音,頂多是押韻,把它當作幸運數字好像有點亂來。也許我們中國人窮了太久,每個人想發達都想瘋了。

「九」就不同,廣東話跟普通話都和「長久」的「久」同音。而且,詩詞也有「但願人長久」,喜歡「久」總比喜歡「發」有意思,起碼沒有那麼俗氣。

今天是「三九相連,長長久久」的好日子,聽說很多地方的新人都選擇今天結婚。單是廣州,就已經有六千多對新人預約在今天註冊,比平日多出二十倍,也破了去年「八八八」的紀錄。可見,雖說「貧賤夫妻百是哀」,沒有錢生活會很苦,但是說到婚姻,始終都是「長長久久」更為重要。

前陣子,劉德華被傳媒揭發,迫承認已經結婚。有人說他一直隱瞞真相是為了不想傷害那些對他痴心的歌迷。我有點不太明白,那些粉絲真的那麼介意自己的偶像結了婚嗎?難道她們(通常是女生)不希望偶像過幸福的日子嗎?

想起來,那可能是八十年代亞洲娛樂圈的風氣,你看,譚詠麟、成龍都是最近這幾年才公開自己有太太,公開自己的家庭。反看現在的歌星,像陳奕迅、謝霆鋒,他們都很大方,不怕公開自己婚姻狀況。

樂觀的想法,是新一代的歌迷比較理性,明白偶像幕後也有自己的私人生活。

悲觀的想法,是她們根本不把偶像結了婚當作一回事。上一代的歌迷會認為偶像結了婚,自己就永遠不可能跟他在一起,當他太太又或者跟他有親密關係的奢望就永遠幻滅。她們不可能去當第三者,去破壞偶像的家庭。她們雖然傻,雖然天真,可是畢竟還有道德觀念。現在可不同了,偶像結了婚,粉絲可能依然覺得有機會從他老婆懷裏搶過來,更有可能依然和他發生親密關係。

不論真正的理由是甚麼,希望劉天王的粉絲都會在意頭那麼好的今天,衷心祝福她們的偶像有一段美好的婚姻。

2009年9月2日星期三

一年過得比一年快… 你的<感覺年齡>是甚麼?

不知不覺,又踏入九月了,2009年也過了三分之二。不知道大家跟我有沒有同感,感覺每一年都比上一年過得快。

印象中最初有這個感覺大概是讀中二那一年,那一年開始適應英國的中學生活,不但學業上軌道,跟其他同學的關係也十分好。開心的時光過得特別快,那年的暑假很快就來臨了。當時我還在想,自己是否玩得太過份呢?為甚麼這麼快又到暑假?記得小時候在幼稚園,生活也一樣很開心啊,可是,那個時候,一年卻是很長很長的時間。

中二後的幾年,不論快活不快活,開心不開心,順境不順境,時間都過得像在高速公路奔馳的跑車一樣,而且一年比一年快。我開始擔心了,到了老年,會不會一眨眼就是一年,會不會打個噴嚏又是一年?!

幾年前,聽見這樣的一個理論。人,對時間長短的觀念,其實跟自己的經驗有莫大的關係。譬如說,一個十歲的小孩,一年,就等於他人生經驗的十分之一;而對於一個三十歲的成年人,一年,不過是他人生的三十分之一而已。所以,雖然同樣是三百六十五次日出日落,長短的感覺卻截然不同。

我用Excel做了一個計算,假設人要在四歲才開始有意識,而每一年都相對比上一年短。如果把二十一歲那一年當成一個<標準年>,即是把那一年你感覺的長度與真實長度相符,那九歲那一年其實相等於2.5年,而四十一歲那一年,卻只等於0.5年。

用這個<感覺年齡>去算,假如能夠活到八十歲,我們其實只活了62.39個<標準年>(以二十一歲那年的長度來計算)。在十八歲那一年,我們已經活了32.12個<感覺年頭>,已經過了一半。是不是很恐怖呢?

今年三十多歲的我,其實已經活了45個<標準年>,距離62.39年已經不遠。幸運的是,往後的日子,每年的長度都沒有太大的改變。

當然,這種計算方法過於簡單,有很多深一層的心理因素都沒有考慮在內,所以不能盡信。

後來,我發現,如果把我們開始有意識的那一年改到八歲,情況會好一些,要到二十五歲才到<中年>。把有意識年改到十四歲,更要到三十四歲才到<中年>。

可想而知,人,原來越遲有意識(換句話說,越遲心智成熟),其實會延遲衰老。

不要罵我這樣做,是胡亂的改變研究的結果,因為用輕鬆的態度來面對生命,也許是保持心境年輕最好的方法。

2009年8月26日星期三

冗詞太多的現代中文… 不要盲目學習別人

大學新學期還有一個多月才開始,可是我們導師已經要上學,準備新一年的教材。我也再沒有時間,每天都寫一篇博文了。

最近,聽說香港出了一本頗有趣的書,叫做<中文解毒>。我身在英國,沒辦法去中文書局先睹為快,唯有在網上看看簡介。這本書的副題是<從混帳文字到通順中文>,作者陳雲列出許多有問題的中文,而這些例子不是小學生作文,而是在報紙,甚至政府公函常看到的文字。可想而知,我們的語文好像中毒已深,真的需要一場解毒療程。

陳雲指出,現代中港台三地所用的中文,都在不同程度上中了三大病毒,那就是:洋毒、官毒、共毒。

先說官毒與共毒。官毒是政府把一些文字改了,讓民眾聽起來比較舒服,沒有那麼害怕。香港把「偷聽」、「竊聽」改為「截取通訊」,簡稱「截聽」。台灣更厲害,直接改成「監聽」。雖然,「偷聽」和「竊聽」的貶意沒有了,可是事實上是同一回事。把「失業」改成「待業」,「下降」改成「負增長」都是源於同一道理。

共毒是中共執政以來,以一些農村的粗俗話,代替了以前優雅的語言。很多例子都帶有暴力成分,例如:「打假」、「鬥臭鬥跨」、「滅貧」,「研究…」變成「搞…」。還有其他軍事用語,像「首長」、「進軍」、「搶灘」、「培訓基地」,都成為日常用語。

洋毒是過分把歐洲語言的文化套在本來簡潔的中文上,弄得不倫不類。譬如,我們現在常看到「不排除… (的可能)。」這種句式。這分明就是英文 "Do 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…" 的直譯。我們中文其實可以用「難保」,又或者「難免」,不必用那麼彆扭的<假中文>。其他中了洋毒的例子包括:「自我增值」(可以用「進修」)、「性騷擾」(可以用「調戲」)、「我對這事有保留」(可以用「不敢茍同」)等等。最可笑的是「作為一個…,他…」,為甚麼不乾脆用「他是個…,…」,而用英文的 "As a …, he … "?甚麼是<作為>?也許香港人大都接受中英文雙語教育,很多時候習慣用英文思考,甚至連寫中文也用英文句式去想,所以,大家都懶於用比較好、比較雅的中文去寫東西了。

官毒和共毒我都不太介懷,旅居英國二十多年的我,反而覺得洋毒是侵害中文的最大殺手。因為我覺得自己也中了這個毒,也常常犯上述的毛病。

中文本來是世界上最簡潔的語文,每個字都有實實在在的意思,很少冗字出現。到了十九世紀,歐洲列強雄霸天下,我們比人家弱,比人家落後,當時很多學者就歸咎我們中文沒有一套像歐洲語言的嚴緊文法。結果,我們開始學習套用歐洲語的文法。

每種語言,經歷數千年的歷史沖洗、打磨,都會創造出一些東西來彌補本身的不足。羅馬字母只有二十多個,是拼音文字,如果沒有比較複雜的文法,很多訊息會表達不清楚,甚至會被誤解。中文,雖然寫起來很複雜,可是正因為這樣,我們可以容納許多同音字,因而用最短縮、最簡潔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意思。文言文就是一項以最少字數來表達最豐富意景的文字藝術。

中文要簡潔流暢,就需要難寫的方塊字。情況就如同一個腹瀉病人,需要止瀉藥一樣;而歐洲語文的情況就恰恰相反,需要複雜的文法來解決文字不多的問題,就像一個便秘病人需要瀉藥。

盲目把西洋的文法、西洋的句式套在本來充滿節奏感的中文,就像一個腹瀉病人服用瀉藥,這種藥不是給我們的。

我們需要學會分析能力,分析那樣東西是否適合自己。不要看見人家好,便甚麼東西都盲目的全套學習過來。

服錯藥,後果會很嚴重。

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

馬英九的民意… 看待評論的中庸態度

台灣88水災,損失慘重。災民需要中央政府第一時間搶救,可是以馬英九帶領的政府卻沒有即時反應,令到許多災民長時間被困,有些更因為這樣,沒有被救活。上任一年多的馬英九,今次被群眾責罵,罵他沒有危機處理能力。根據某項民意調查,他的施政滿意度已降至16%。另一項全球網上投票,投<台灣領導人應不應該為救災緩遲而下台>,投票總數差不多一萬五千票,而投Yes,要馬英九下台的,高達82%。

想不到,一場世紀水災,不但沖走了台灣幾條村莊,還沖走了領導人馬英九的人氣。記得2008年5月20日他就職時,民調滿意度高達66%。當時,他幾乎是所有台灣人的救星,會把他們從經濟不景、黑暗腐敗的陳水扁時代救出來。他的名字不只是馬英九,也是民眾心中的My Angel。

可是,執政一年多,台灣的經濟並沒有太大改善,綠營處處找機會抹黑,再加上88水災的怠慢表現,現在的馬英九,不但已經不是人民的天使,很多人簡直把他當瘟神看待。

曾經聽過一句名言,對我有頗大的影響:「人,永遠沒有別人說的那麼好;也永遠沒有別人說的那麼糟糕。」換句話說,我們所聽到的所有評論,其實都有點極端。

看看馬英九的例子就最清楚。當選的時候,所有華人地區都一致看好他。他是美國哈佛博士,有學識、年輕、能幹、清廉、忠厚。他又是個美男子,卻沒有任何緋聞,好像所有人類優點都集於一身。可是他真的是我們說的那麼完美嗎?上任後不久,我們慢慢看到他的弱點:他優柔寡斷、政治智慧不夠、太感性、經驗太淺。原來我們以前高估了他的能力,把他想得太好了。

同樣,我相信馬英九也不至於現在傳媒說的那麼碌碌無能。

學會這個道理,以後聽到對某人的評論,都會有所保留。因為,讚美的話會過火;罵人的話,也會過火。

再深入參通這個道理,聽到別人讚美自己,就不會感到<飄飄然>,誤以為自己真的那麼了不起,驕傲起來。相反,聽到別人不善的批評,也不會過於介懷,

抱著這樣的做人態度,會比較踏實。

2009年8月21日星期五

<普拉提椅子>… 鍛鍊身體來履行上天給予的天賦

雖然我並不是甚麼運動健將,體內沒有太多的體育細胞,不過我的確很喜歡運動。以前,每個星期都會踢一兩次足球,有時候還會去游泳,去打乒乓球。可是,自從Fiona懷了德洋,公餘時間,我不捨得離她半步,擔心有甚麼事情發生,我都可以在她身邊。所以,自此以後,我都沒有去做運動了。到了我這個年紀,不做運動,別人一看就看得出來,就算不喝啤酒,啤酒肚馬上就現形。

上個月有世界游泳錦標賽,最近又有世界田徑錦標賽,在電視上看到運動健兒的體態,再看看自己每況愈下的體型,不禁的感到非常之慚愧。雖然我知道自己永遠都不可能擁有那些頂尖運動員的一身肌肉,但也不致於要擁有一身肥肉吧!

某一天晚上,在電視看到一個廣告,推銷的是一張<普拉提椅子>。<普拉提>(pilates),是上世紀德國人Joseph Pilates發明的一系列體操運動,跟瑜珈有點像,不過除了拉鬆筋骨之外,還有雕塑肌肉的功能。以前在健身室試過一兩堂,蠻喜歡,可是後來沒有時間去健身室,所以沒有繼續下去。

這次廣告賣的<普拉提椅子>很特別,因為可以在這張椅子上做出多種<普拉提>鍛鍊體操,一切都可以在家裏做,不用去健身室。我忍不住引誘,最後在網上買了一張回來。

用<普拉提椅子>做運動已經一個星期了,雖然期待的六塊腹肌至今還是累積成一大塊,可是身體感覺真的壯了。最重要的是我的posture,我的姿態好了,背部也不再痠痛。

有時候我會想,雖然我相信人生有輪迴,我們的身體只不過是用來過渡的<臭皮囊>,可是這個<臭皮囊>還是要好好的保養。沒有它,我們這一生甚麼都做不出來,甚麼都做不好,沒法履行上天給予我們的天賦。

2009年8月20日星期四

賑災歌曲<手牽手>… 好聽但不想再聽

記得七歲那一年,第一次坐飛機,目的地是台灣。當時是寒假,我們跟爺爺嬤嬤,探望在台大讀書的叔叔和姑姑。去了一個星期,除了回香港的那一天天晴,其餘六天都下雨,可是我卻非常喜歡台灣這個地方,覺得很有文化氣息。回到香港之後,我馬上去了圖書館,報名讀兒童普通話班,希望長大後可以到台灣生活。

命運的安排有時候很奇怪,喜歡台灣,比較喜歡中國文化的我,二十五年前來了英國以後,沒有真的離開過,反而六歲就來英國,從來沒有興趣學普通話的弟弟,幾年前卻去了台灣生活。

現在,除了弟弟,我的祖母,還有很多親戚,也都住在台灣。我對寶島當然有著很獨特的感情。

最近,中文電視台常常播一首歌。歌曲的旋律很好聽,可是我每次聽到,都會感到很傷心。那就是台灣歌手為88水災的賑災歌曲<手牽手>。這幾年,在電視台聽到的賑災歌曲特別之多。去年四川大地震後有改編Beyond<海闊天空>的<承諾>,年頭又有為華南雪災的<雪中送暖>。2004年年底,南亞海嘯,兩岸三地的演藝人又唱了改編We Are the World的<愛>。說起We Are the World,那也是1984年,美國歌星為埃塞俄比亞飢荒籌款的歌曲。當年美國其實慢了一步,因為英國的Bob Geldof,早就聯合了英國的歌星,組成Band Aid,為非洲飢民合唱了一首Do They Know It’s Christmas。

第一次聽到大型的中文賑災歌,應該是1991年的<滔滔千里心>。那次是為華東水災賑災,歌曲是改編Simon & Garfunkel 的Bridge Under Troubled Water。

云云賑災歌曲,特別喜歡今次台灣的<手牽手>。這首歌是原創,不像以前,可能因為沒有時間,沒有心情,找首老歌改歌詞算了。聽得出來,陶喆和王力宏都放了很多心思,去編歌譜,去寫歌詞。

不過,這幾年的賑災歌曲實在太多了,是我們亞洲的災害多了,還是演藝圈動不動就唱歌來賑災?

無論賑災歌曲有多好聽,聽了以後都會感到不舒服。所以,雖然喜歡<手牽手>,我衷心的祈求以後不要再聽到賑災歌曲,不會再有天大的自然災害,不會再生靈塗炭。

天佑台灣,天佑災民。

2009年8月19日星期三

愛華頓的列史葛… 一個人的<離心>對其他人的影響

球季結束了兩個多月,新一季的英超聯上個禮拜六終於開鑼。

我支持了二十多年的愛華頓(內地翻譯成埃弗頓),今季第一場比賽是主場對阿仙奴(內地翻譯成阿森納)。往年,儘管有多忙,我都會抽空,去古迪遜公園看球季第一場主場賽事。今年,因為德洋出生了,而他年紀還太小,不能帶他一起去,所以我唯有留在家裏陪他,幫Fiona照顧小孩。

說真的,那一天我沒有全心全意照顧德洋,心裏邊總是關心著球賽的賽果。我一邊和德洋玩,一邊留意著圖文電視(teletext)的最新足球消息。四十五分鐘過了,踢了上半場,愛華頓居然已經落後三比零。心裏當然感覺不爽,平時愛華頓主場踢得相當穩,很少失球。怎麼上半場就已經落後三比零?難道阿仙奴踢得特別好嗎?再過多四十五分鐘,下半場也踢完了。最後賽果:愛華頓1-6阿仙奴!這是我自從1986年支持愛華頓以來,他們主場最大的敗仗。

有人說,球迷不多不少都有點自虐傾向,我也不例外。明知自己捧的球隊大敗,也要看晚上電視台播的花絮。看了以後,心更酸,因為整隊都實在踢得很差很差。這幾年,愛華頓雖然沒有明星,但球員之間的合作性很強。上一季,球隊就以高昂的士氣,頑強的鬥心,拿到英超聯第五,並且打進了足總盃決賽。今年第一場賽事,那種寧可<犧牲小我,完成大我>的團隊精神,完全消失了。

我個人認為這完全是後衛列史葛(萊斯科特)的錯。雖然他這場賽事真的打得差,可是這並不是大敗的原因。致命原因是他的心已經不在愛華頓球隊,去了曼城球隊了。

曼城自從去年被阿拉伯財團收購後,成為了全球最有錢的球會。今年暑假,憑著自己財雄勢大,到處招攬新兵。雖然很多世界頂尖兒的球員,像卡卡、基斯坦奴.朗拿度(克里斯蒂亞諾.羅納爾多),都拒絕了曼城,但是,仍有不少球員受不住高薪引誘,加盟了。

列史葛就是其中一位被曼城領隊,馬克.曉士(馬克.休斯)看中的球員。整個季末,他都公開對傳媒說有多麼的欣賞這個球員,不惜出高價把他挖過檔。愛華頓領隊,莫耶斯已經多次表明,不會賣列史葛,可是他沒有理會,繼續利誘該名球員。

球季開始前一個禮拜,列史葛正式的遞交了轉會要求,說明他不想再留在愛華頓。可是莫耶斯始終都不肯屈服,不肯賣人。第一場比賽更派他上場。

在電視轉播很明顯看到,不但列史葛整場賽事都心不在焉,其他隊友也被他影響了,整個隊伍的士氣跌到零。我覺得,莫耶斯今次可能真的沒有辦法,唯有以高價賣列史葛給曼城。現在職業足壇,球員的力量太大了。這就是無法避免的player power。

其實,我也不能過份的怪責列史葛。正所謂<人往高處走、水往低處流>,有一份工資更高、待遇更好的工作,誰都會轉工。我自己也不例外,自從寧波聘請了我之後,對現在工作的熱誠,就很自然的減少了。畢竟,像列史葛一樣,我已經有了<離心>。不過,我在雪菲爾哈倫大學的重要性遠遠不及列史葛在愛華頓的重要性,相信我的同僚不會因為我即將來臨的離開,而變得沒有士氣。

2009年8月18日星期二

保特神奇9.58秒… 時間是甚麼?

去年八月十六日,中國北京,牙買加短跑好手保特(博爾特)以9.69秒,創下了一百米短跑的新世界紀錄。離開終點還有五米多,他已經遠遠的拋離其他對手,勝劵在握,用手狂打自己的胸口。如果最後那段他沒有放鬆,相信一定會把紀錄降得更低。

今年八月十六日,德國柏林,世界田徑錦標賽,保特在眾目睽睽的運動場上,再創新世界紀錄。今次是9.58秒,比在北京創的紀錄快了0.11秒。從來沒有人在一百米短跑史上,試過以這麼大的幅度把紀錄改寫。充滿自信的保特,之後更說相信自己可以跑出9.40秒的成績。昨天在電視機前看他輕鬆的表現,我也相信他能做得到。這番話絕對不是盛氣凌人的囂張話。

記得剛開始留意田徑比賽是八十年代末期,當時世上最快的人是劉易斯。1988年漢城奧運,賓.莊遜(本.約翰遜)以9.79秒打敗劉易斯。那個時候,很多專家都認為9.80秒是人類跑一百米的極限,所以賓.莊遜的成績震撼了全球。可惜,幾天後,他被驗出服用興奮劑。結果,奧運金牌給取消了,剛創下的世界紀錄也給取消了。這單新聞比他的世界紀錄更為震撼。想不到,事隔二十年後的今天,我們地球上竟然有人,不用服禁藥,跑出9.60以下的成績。都說甚麼甚麼專家都是信不過的!

在短短十秒的時間,一個短跑好手,不但跑了一百米,還震撼了全世界。在這十秒,不,應該是9.58秒,他的成就是我們很多人花一輩子時間都做不到。沒得怨,我們沒有本事以9.58秒跑完一百米。連跑第二的美國選手蓋伊也沒話好說,他今次跑出9.71秒。

這讓我想,時間究竟是甚麼?跑第一的保特,與跑第二的蓋伊,相差只有0.13秒,可是就是那一點點,卻有著天淵之別。難道這就是所謂的<勝者為王、敗者為寇>嗎?

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宇宙是在不停的擴大著(不然,我們就看不到天上一顆一顆星星,而會看到星星像一條直線,向著我們沖過來!)。科學家也證明了有朝一日,它又會回縮。最近看過一本書,裏面提到我們所居住的宇宙,其實就像一個巨人呼出來的一口氣。他呼氣的時候,我們的宇宙就在擴大,而他吸氣的時候,我們的宇宙就在縮小,在毀滅。我們宇宙的整個生命,就像巨人的一個呼吸那麼的微不足道。也許,那個巨人也生存在一個比我們大很多很多倍的宇宙,而那個宇宙卻又是另一個更加龐大的巨人,他的一個呼吸。如此類推,就可以知道我們在這個大千世界,其實是多麼的渺小。

再換個角度來看,說不定我們現在所呼出的每一口氣,都在創造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小宇宙。9.58秒,對於那些小宇宙來講,就幾乎等同於永遠。

2009年8月14日星期五

酒井法子事件… 天才是有缺憾的

小時候不算是酒井法子的粉絲,可是她的純情形像確實很討好。酒井法子,用日文讀出來,是Sakai Noriko。年少的我,比較喜歡另一位日本女星,性感女神-藤原紀香,Fujiwara Norika。一個Noriko,一個Norika,只差一個字母,兩個我都喜歡,但就是喜歡Norika多一點點。也許性感比純情更吸引我。

這次酒井法子Noriko,一瞬間由一代玉女變成毒后媽媽,很多粉絲都接受不了。情況有點像去年「艷照門」女主角的粉絲,一下子都不能相信形象純真的偶像會拍這種照片一樣。聽聞,這次有些超級粉絲更向法庭提出,說願意為Noriko承擔所有罪行。真的不能小看偶像對粉絲的影響力,難怪劉德華每年都要叮囑歌迷努力讀書、孝順父母。

作為一個偶像派藝人,其實也很辛苦。幕前塑造出來的形象,可能跟真正的你完全不一樣,可是在幕後,在私底下,你也要維持這個不真實的形象,不然,就好像對不起粉絲,欺騙了他們。這個情況在亞洲的演藝界相對比較嚴重,也許,亞洲娛樂業的形象工程實在做得太好了。

酒井法子無可否認是個出色的藝人,可是私生活卻原來是這麼的一團糟。其實,古今中外,很多藝人都是這樣。你看,小甜甜布蘭妮(Britney Spears)、歌后艾美.懷恩豪斯(Amy Winehouse),她們的私生活不也是很糟糕嗎?再說米高積臣(邁爾克.傑克遜),撇開他戀童癖的指控不提,光說他生前亂買東西,亂花錢,理財方面肯定不是個天才。儘管他音樂上的成就為他帶來無窮的財富,可是也不及他揮霍的速度。一個世界級的天王巨星,死後竟然也債台高築。世界各地的演藝界,實在太多這樣的例子了。

邏輯一點去想這個問題,會發覺其實一點都不稀奇。一個人某方面有天份,並不代表他所有方面都有天份,很多時候,其他方面會比普通人更差。一個藝人有演藝天才,但是他可能不會處理自己的生活,不會管好自己的財政。也許這是上天給我們某程度的公平。

再往深一點想,一個人,之所以有某方面的天才,會不會是他與生俱來,彌補某些缺憾的後果。試想想,一個盲人,因為眼睛看不到東西,他的聽覺、嗅覺,會變得比普通人靈敏。他需要這樣來彌補失去了的視力。讀書時候,那些成績比較好的同學,體育通常都不太好,有的甚至可以說一點體育細胞都沒有。也許他們超凡的腦力,就是用來補償天生缺乏的體力。相對體育好的同學,學術上通常都不是名列前茅的那幾位。當然,這個世界也有很多文武雙全的傑出人物,可是真的比較少。

我覺得,天才之所以是天才,其實是本身某些缺憾所導成。原來做天才是有代價的。想到這裏,你願意做天才嗎?

英國自動櫃員機接受中銀卡… 中國的迅速發展

記得二十多年前,剛來英國不久,爸爸帶我們一家到倫敦動物園。那個時候,爸爸要在離開家七十多公里的地方工作,每星期只能回來一次,所以,雖然小時候的我,對生物並沒有太大的興趣,但是也很珍惜那次動物園的旅行。

那天見過甚麼動物,老實說,我已經不記得了。可是,有一幕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。在動物園門口,爸爸買了票,售票員問我們要不要買那本介紹動物園的小冊子。從小就喜歡看資訊性印刷品的我,當然想要了。可是,那個時候,我一點英文也不會,買給我看,我也看不懂,所以最後就沒有買了。

後來發現,那本介紹動物園的小冊子,有翻譯成很多不同語言的版本,不只有法文、德文、西班牙文、意大利文,連俄文和日文都有。我問爸爸:「為甚麼沒有中文?全世界不是最多人說中文嗎?有中文版本我就看得懂了。」

爸爸解釋說:「我們國家目前還是很貧窮,基本沒有人到外國旅遊。既然沒人來,人家就不會把刊物翻譯成你的語言。我也很期待有朝一日可以在英國看到翻譯成中文的旅遊刊物、指示牌。」

再過了幾年,踏入九十年代,在倫敦各大的旅遊區,我們看見了一種新語言出現:韓文,可是還沒有我們中文。第一次看到中文簡介刊物是在大英博物館,那個時候已經是九十年代的中末期了。看到的時候,真的很開心,很興奮,因為那就是我們國家強大起來最好的鐵證。更令我開心的是,我們還有簡體字跟繁體字兩個版本,說明兩岸三地,以及東南亞華僑,都被照顧到。

相信我爸爸在倫敦動物園跟我說那番話的時候,想也想不到前後不到十五年,英國各地都出現中文版的旅客簡介。雖然我們的同胞,出國旅行還有很多細節、禮儀,需要慢慢學習,可是,無可否認,這二十多年來,中國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。

今天,有一件事更讓我感到驚訝。英國全國的自動櫃員機,原來昨天開始接受中銀卡。以我所知,好像連日本銀行卡也不能在英國使用。這次好像是歐美國家的提款機第一次接受其他系統的卡,你說厲害不厲害?

<十年樹木、百年樹人>,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建設,全世界有目共睹,可是要從文革十年浩劫後重新培養人民的文化水平,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大的努力。決定回國教書,不多不少也是抱著這份使命感。

不知道我以後回來英國探親旅行,在提款機拿錢,用的會是英國的提款卡,還是中國的中銀卡?

2009年8月13日星期四

吃了嬰兒食物的感想… 人生的輪迴

德洋還有幾天就滿七個月了。最近,我們發覺他的性格越來越明顯,跟你玩得開心的時候會哈哈大笑,拿不到放在高處的玩具又會不耐煩、發牢騷。今天,我們發現他還有點偏食。

兩個多月前,我們就開始給他吃一些固體食物。最初是把水果打碎,造成水果蓉,還有加奶的嬰兒米糊。每樣新食物,他第一次嘗試,都會皺起眉頭,露出好奇的表情。嘗過第一口之後,覺得好吃,味道好,就會張開小小的嘴巴,期待我們給他第二口。剛剛餵完第二口,嘴巴又再張開,要吃下一口。

隨著他每天的長大,單吃水果蓉和嬰兒米糊是不夠的。Fiona和我就到超級市場買了很多用玻璃瓶裝的嬰兒食品。現在的嬰兒食品,林林總總,甚麼味道都有:雞肉意大利粉、芝士雜菜、魚肉派…。除了正餐之外,還有水果和其他甜點。這些玻璃罐頭,既安全,又方便,價錢也不貴,所以我們買了很多給兒子吃。後來有朋友說,吃太多用玻璃瓶裝的嬰兒食品,對小孩其實不是太好,長大後可能會癡肥。我們想了想也覺得有道理,西方國家這十幾年,小孩的癡肥數字的確增長得厲害。而且,不只是白人小孩,其他生活在這些國家的少數民族,他們的小孩也有這個趨勢。

為了德洋的健康,身為爸爸媽媽,怎麼會怕辛苦,怕麻煩,我們親自為他煮嬰兒餐吧!每天我們都用新鮮的蔬菜,配上馬鈴薯或米飯,再加上少許的雞肉或魚肉,在蒸籠裏蒸熟之後,就用攪拌機打成糊狀,給寶貝吃。當然,我們餵他之前會試試味道,試試溫度是否可以。

一連幾個星期,德洋都很愛吃我們給他弄的嬰兒餐。可是昨天,情況有些不同。我們給他弄了三文魚配馬鈴薯跟雜菜,餵了他幾口,他就開始像吹喇叭一樣,把食物吹噴出來。最初以為他學了新技巧,在玩,可是再餵他吃他最喜歡的西瓜汁,他又不噴了。我們想,也許馬鈴薯放得太多,太黏了,不好吃。今天下午,同一個餐,不過用了粥來代替馬鈴薯。頭幾口他算是吃得津津樂道,可是之後他又開始<吹喇叭>了,而且眼睛還兇巴巴的看著餵他的人(我),像是怪責老爸為何要餵這麼難吃的東西給他。

我們這個算是科學的實驗證明,孩子原來不喜歡吃三文魚。對於愛魚如命的我,這是一個頗大的打擊。本以為他會像我一樣,喜歡吃魚,可是事實上這方面他跟他的媽媽、外公比較像。幸好他還喜歡吃銀鱈魚,不致於完全討厭吃魚。

今天為他煮好的那一盤三文魚雜菜粥,最後是我自己一個人把它吃了。很多人都很抗拒吃嬰兒食物,覺得太糊了,很難吃。可是,今天我吃了一大碗,味道還不錯。到我年老,沒有牙齒的時候,吃這個也很好啊!

有時候我會想,一個人,出生後的情境其實跟老死前是很相似的,不過事情是倒過來發生。一個嬰兒剛出生,甚麼都不會,可是他很快就會懂得認人、轉身、鬧脾氣,爬行、站立起來、走路;頭髮也會越長越長,越長越多,牙齒也會一顆一顆的長出來。一個人老了之後,牙齒就會開始鬆落、頭髮變得越來越少,慢慢的行動不方便,不能走路了,然後站也站不起來,親人也不認不了,一切好像打回原型。

也許生命就像個圈圈,出生跟死亡可能是在同一點。想到這裏,我更相信人生是有輪迴的。

2009年8月12日星期三

法律真的公道嗎… 每個人心裏的<公正尺>

2007年,英國發生一宗駭人聽聞的虐兒案。17月大的男嬰小彼得,Baby Peter,被母親的男朋友連續八個月拳打腳踢,小小的身體一共有50多處內傷外傷。再加上多個器官內出血,小彼得在2007年8月3日離開了這個對他來講,像地獄一樣的世界。

這單新聞,轟動全英國,甚至全球,因為案件實在太殘忍了。這個殺人兇手不是一時憤怒,失去理智,殺了人,而是連續八個多月,差不多每天都虐待小男孩,不是用拳頭打他幾遍,就是把他往地下摔,再不是就用皮帶把他毒打,直到把他打死。

小彼得的媽媽雖然沒有親手打他,可是看見新男友這樣對待自己親生兒子卻視而不見,不但沒有阻止他,沒有揭發他,還幫他掩飾罪行。與他們同住,該男朋友的哥哥也同樣知情不報,協助虐待,間接害死了小彼得。所以這三個人都被判有罪。雖然都是判了終生監禁或者是無期徒刑,可是以英國的法律,那個媽媽大概三年後就可以出獄,她男友的哥哥最少要坐五年牢,而最大惡極的那個男友,相信坐十二年就可以出來。

英國法律對罪犯不但寬容,還會保障犯人的私隱。他們三個從被控訴至被判有罪,名字都不能公開。今天,這個禁止公開令的期限終於到了,三名犯人的名字在英國各大報章都登了出來。

有人說,這三個人出獄後,政府應該給予他們一個新名字,新身份(當然,又是用立稅人的錢)。原因是他們如果還保留原有的臭名,則無法被社會接納,因為人們永遠不會忘記可憐的小彼得。

很多人對這個提議都感到不能接受,認為他們犯了這麼嚴重的罪,社會為甚麼還要這麼仁慈,出獄後還替他們擔心那麼多?

我覺得英國的法律,對罪犯實在太仁慈了。英國四十多年前廢除了死刑,現在最高懲罰是終生監禁。可是大多數被判終生監禁的犯人,坐滿十年,二十年就會放出來。而監獄裏的生活,聽說也很舒適,有衛星電視看,有電動遊戲機打。有些犯人簡直把監獄當成旅館一樣,因為裏面的生活比在外面的還要好。
對罪犯寬容,其實是變相的對奉公守法的良民殘忍。

我們祖國剛好相反,很多判刑我都覺得比較嚴。一些在國外會輕判的案例,在中國都往往會判得很重。

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把尺,衡量甚麼是公正,甚麼是公理。我本人心裏的那把尺,應該處於中國跟英國司法之間的某一個位置,因為我覺得英國判得太輕,中國又判得太重了。可是,每個人的那把尺都不一樣,你覺得公平的判決,可能有人會覺得判得太輕,也可能有人會覺得判得太重。沒有一個政府可以滿足每個人心裏的公正尺。不過,正所謂<公道自在人心>,儘管每個人都不同,如果大部分國民都覺得判決公平的話,那該國的司法制度還可以算是公平。

2009年8月11日星期二

朋友喪父之痛與<莫拉克>… 人生的無常

星期五晚上,在facebook看到朋友太太在牆上寫了<big thunder to the family>,知道大事不妙。幾個好友馬上去問個究竟,原來朋友的爸爸前一天晚上去世。雖然他幾年前中風後身體一直不好,需要到養安院接受長期照顧,可是他的離去對朋友一家人來說,都來得太突然了。面對朋友喪父之痛,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,不知道該說些甚麼來安慰他。最後發了個電話短訊給他,算是作為朋友一點點的慰問。

我跟世伯並不太熟,只在我們大學畢業典禮見過一面。那一天,朋友的哥哥都有來。他哥哥幾年前在一次工業以外過身,自此之後,他父母都傷心極了,身體都變差。他爸爸當年也是因為憶子成疾,中了風。

其實,今次也不是我最近收到朋友失去至親的消息。兩個多月前,另一位朋友的弟弟,因為受不了工作壓力,自尋短見,結束了僅僅二十多歲的生命。這位小朋友常常和我們踢足球,球技十分好。以前我們每星期踢球都會見面。他突然的離去,而且這樣的離去,讓我和其他球友都很難接受。最可憐的就是在喪禮後見到他仍在流淚的爸爸媽媽,我們真的不知道該說些甚麼安慰話才好。

人生就是這樣,老人家可以突然仙逝,年輕人也可以猝然離去。

今天早上看新聞,看到不可思議的畫像,台東知本溫泉區的「金帥飯店」像積木一樣的倒塌,情況就像兩個月前上海塌樓事件差不多。不同的是,上次上海塌樓是因為短樁,今次台東是因為颱風。

今次颱風<莫拉克>對台灣的傷害,豈止一座飯店那麼簡單。聽說高雄縣的小林村有上千人失去聯絡,有六百人可能被活埋。一夜間,整個村落被天災滅了。一位僥倖被救出來的災民,被訪問時都嚇呆了,嘴裏不停地說:「沒有了,甚麼都沒有了。」

<莫拉克>來臨前,小林村的村民又怎會想到自己的小村莊會一夜間被夷為平地。有很多人,他們的親人、鄰居,都生死未卜。前一晚,他們可能還一起談天、一起看電視,今天,他們卻分隔陰陽。

天下有太多不能預測的事情,這就是人生的無常。正所謂「今天不知明天事」,我們所可以做的,就是珍惜身邊的人,珍惜身邊的事物。有人說,應該當每一天都是自己最後一天來生活。雖然我覺得這為免有點太過悲觀,可是也不是沒有道理,因為終有一天真的會是我們的<最後一天>。

2009年8月8日星期六

12:34:56 07/08/09…「神奇」時刻 v.「生氣」時刻

今天的下午十二點三十四分五十六秒,是一個很特別的時刻。以英式寫法,是12:34:56, 07/08/09,順序的列出數目字1至9。有人說,這神奇的一秒鐘,會有神奇的事情發生。其他人有沒有經歷神奇事情我不知道,我只知道我在那一刻的感覺不是「神奇」,而是「生氣」!

昨天收到諾丁漢大學人事部的電郵,說還沒有收到我和家人的醫療問卷,沒有這份要醫生簽名的文件,就不可以到中國工作。奇怪了,我們一家三口明明兩個月前,一收到這份問卷,就馬上去看了家庭醫生。他還在我們面前簽了名,說立刻就會把問卷寄出。(醫療問卷是需要醫生寄出,而不是當事人,因為醫生還要寄出發票,向大學拿取費用。)

誰知道,兩個月過去了,竟然收到這樣一個電郵。

我沒有馬上怪責家庭醫生,先打了個電話去大學的醫療部,看看問卷是不是寄到他們那個部門。他們幫我搜尋了兩個多小時,最後致電給我說沒找到。確定了應該是醫務所出錯,就打個電話去問個清楚。電話響了很久,沒人接聽… 好,我就直接開車去醫務所吧。車程不遠,五分鐘就到。可是,醫務所關了門。問過裏面正在清潔的女工,才知道原來從今年六月開始,那間醫務所每星期四下午都關門。

沒辦法,唯有等下一天才算。

下一天(即今天)來臨了,我一起床就打電話去醫務所,可是還沒人接聽。好,再開車去。向接待員解釋了事情之後,她說醫生今天很忙,不能見我,午飯時候會找一找我們那三份問卷,然後再打電話給我。

下午的12:34:56,我就是在等醫務所的電話。

一直等到三點鐘,電話都沒有響過。好,你們不打來,我打過去好了!今次打通了。原來醫務所真的把那三份問卷擱在一角,忘了寄出去。他們說現在就馬上幫我寄出。

怎麼辦的!這麼重要的東西他們竟然給忘了!如果我因此而沒了份工作,他們是不是要負責?更離譜的是,最終還是要我打電話給醫務所,而不是如他們所說,一找到原因就打給我。我的感覺就是他們根本一點都不在乎這件事情。

有時候我會想,如果我有少許名氣,事情會不會比較好辦。你看,克林頓一出馬,金正日就給面子,馬上放了那兩個亞裔記者。我們一群籍籍無名的普通百姓,要別人給你辦一件簡單的事情,很多時候,別人就是不會記在心中,儘管那件事情對你有多重要。

2009年8月7日星期五

英國海歸節目… 我的海歸心情

經過五十多個小時沒有網絡的狼狽生活,今天早上一切終於恢復正常。電話線跟網絡都修理好了。本來以為要等五天,結果兩天就搞妥。雖然效率還是很低,可是總算比我想像的好。也許,英國並沒有我這兩天說的那麼差,至少還沒有跌到我說的那個水平。

最近,不用上大學,早上可以晚些起床,還可以一邊吃早餐,一邊看早晨電視節目。有一個叫做<No Place Like Home>的節目,蠻有意思。每天都會有一個已經移民到外國的英國人家庭,他們也許太想念英國的家人,又或許在外地呆得太久,住膩了,有意回來英國生活。節目主持人就讓他們全家回來英國一星期,看看這裏的居住環境,看看這裏找不找到差不多的工作,最重要的,還是看看一家人回歸英國是否真的能夠適應。

原來除了我們中國人,英國人也是<四海為家>。那些家庭,來自甚麼地方都有,不只是美國、加拿大、澳洲那些英語國家,還有西班牙、葡萄牙、法國、希臘、瑞士等其他歐洲國家。

看了幾天,除了一對在希臘生活了十多年的老夫婦,最後決定要回來退休之外,其他幾個家庭最後都決定留在外地,暫時不回來了。

在英國待了一個星期,衡量了住在外地與英國的利弊後,好多本來非常期待回國的英國人,最終都選擇回到外地生活。他們的決定其實很容易理解:以英國的房價,如果賣掉當地的房子,在英國只能買回一間小一半的。另外,英國天氣沒有那麼好,常常下雨,風景又沒有那麼漂亮。相對很多國家,英國的物價比較高,可是工資卻偏低。除了可以接近住在英國的父母和重拾兒時成長的回憶,他們沒有原因要回英國。

我對這個節目特別有興趣,因為我現在的處境跟這些家庭很相近。我們也是在考慮回國,做海歸,這個決定對不對。不同的是,我們是準備離開英國,不是打算回來英國。另一個讓我喜歡看這個節目的原因,就是差不多每集都有不留在英國的理由,讓我對舉家海歸到寧波的決定更有信心。

人,有時候就是這樣,是需要某些外來的力量來鞏固自己的信念。

電視節目,通常都是讓觀眾感到高興,有快感,而增加收視率。

而我,明年離開英國後,除了會掛念這裏的親戚朋友,相信還會記掛英國的電視節目。

2009年8月6日星期四

二十一世紀發達國家電話奇遇記… 甚麼叫沒心沒效率

昨天,德洋還沒有吃晚飯就睡著了。看他睡得這麼甜,做爸爸媽媽的怎麼捨得把他弄醒。本來想等他睡醒以後,再帶他到公公婆婆那裏,餵他吃已經打好的嬰兒餐,可是,岳父岳母等不及,太想他們的寶貝外孫,見我們遲遲未到,自己開車到我們家來看德洋。

「媽,你不先打個電話來?」

「我們打了好幾次,你們沒有接啊。」

「奇怪了,我們一直在客廳,電話沒有響過。」

得鈴…得鈴… ,電話終於響了。

「喂!Hello!」

「Is *#@** here?」(「*#@**在嗎?」)

「I think you got the wrong number!」(「我想你打錯了!」)

再過兩分鐘,電話再響。

「喂!Hello!」

「Is *#@** here?」(「*#@**在嗎?」)

「Who is this?I think you got the wrong number!」(「你是誰?我想你打錯了!」)

「Is this 01*** *****61?」(「是01*** *****61嗎?」)

「No,this is 01*** *****82!」(「不對,這是01*** *****82!」)

掛線了。

覺得有點奇怪。結果,用家裏的電話打了給自己的手機。來電顯示竟然是01*** *****61!我家的電話給換了號碼!

得鈴…得鈴… ,電話又再響起來。

「喂!Hello!」

「Is *#@** here?」(「*#@**在嗎?」)

「I’m sorry, but this is 01*** *****82,I think our numbers got mixed up!」(「對不起,這是
01*** *****82。我想我們的號碼給調換錯了!」)

解釋了以後,馬上打電話去電話公司弄個清楚。他們說是另一家公司的責任,但可以代我們通知該公司,大概五天內會搞好。

「What? Five days?」(「甚麼?五天?」)

我差點暈了!

沒辦法,英國現在就是這樣。很多簡單的事情也要弄好幾天。他們根本不跟你急。你急,是你閣下的事,他們不會理會。

以前,以為只有第三世界國家才會有電話駁錯線的事情,想不到現在英國也有。而且還要五天才弄得好,效率比一般非洲國家還要低。人家可能技術上沒能力,但起碼有心想幫你,這裏連這個心也沒有。

最近上不了網,原來也跟電話駁錯線有關。天啊!要再等五天… 看來,這幾天我都要去岳父家發表文章了。

而昨天因為岳父岳母他們來了,我們沒有到他們家,沒辦法發表文章。昨天的博文,要和今天的一起發表。

2009年8月5日星期三

連續兩天沒有網絡… 一個國家的運數

(寫於2009年8月4日)

我工作的大學,在雪埠(Sheffield),離我住的曼城(Manchester)五十公里。如果不塞車,火車又不誤點,每天上學下學所花的時間也要三個半小時。

踏入八月份,我正式開始放假,一連三個禮拜都不用上大學。對我來講,這真是「三省」,除了省掉上學下學的時間,省掉買火車票的錢之外,每天坐長途火車,來來回回,舟車勞頓,很傷神。不用上學,我也省回不少精神。有時候,如果沒有課要我教,我也申請在家工作,因為去一趟大學實在太費時失事了。現在的科技這麼發達,每個人家裏都有電腦,都可以上網,如果工作性質不需要和其他人見面,在家工作可能會更加有效率。

這兩天,問題來了,家裏的網絡有故障,我上不了網。幸好我在放假,學校沒有重大的事情要我辦。可是,我還需要上網看我的電郵信箱、查詢資料、看報章雜誌,最重要的,當然就是發表我的博客文章。

怎麼辦呢?最後沒辦法,唯有開車到岳父家裏上網。昨天的那篇文章,就是從他那裏發表的。

今天下午,再打電話給網絡公司。他們說還在進行維修,希望傍晚可以恢復正常。現在已經是黃昏六點多了,我依然上不了網。看來,今天的文章,又要去岳父那邊寄出。

最近,我發覺英國好像出現了很多以前沒有的問題。撇開金融風暴、經濟危機、英兵裝備不足、議員亂開公數等大問題不說,我說得是我們小市民每天經歷的問題。像網絡連續斷了兩天,以前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。上個禮拜,收到牙醫醫務所的信,說我欠他們錢,可是那筆牙醫費我上次看了他以後就馬上付了,哪裡還欠他們錢?今天,Fiona也收到同類型的信,不過是手機公司寄來的,說她欠電話費。信裏還用帶有恐嚇性的語言,說甚麼再不付錢,就會把事情交給收數公司。結果,她也要打幾次電話才把事情弄清楚。

不只我們兩夫婦,她伯伯上個月也被銀行無端端的扣了四百多英鎊。幸好他為人比較小心,會仔細的檢察月結單。不然,扣了錢也不知道為甚麼。經過好幾次追查後,銀行才肯承認是他們搞錯了,弄錯了戶口。

我不知道這一連串的事件跟經濟不景氣有沒有關係。是不是有太多人賴賬,導致某些公司發出過量的收債信,而有些又寄到我們這些已經付了錢的良民?

甚麼原因也好,最令我憤怒的是,每次打電話去這些公司,希望把事情弄個清楚,對方的態度都很不好,好像早就認定你是騙子。很多時候你要解釋好多遍,他才勉強的相信你。你說是不是真的氣死人。

我相信,除了人以外,一個國家也有它的運數。人,你可以觀人於微,從他一些細節而估計他大概的情況和運氣。國家也一樣,英國最近發生的小毛病實在太多了。也許英國的國運正在轉差。

換是以前,我不會替英國太擔心,因為它有足夠人才讓它渡過難關。可是,現在我沒有這個信心了。新一代的英國人,好像真的跟以前不同,沒有能力、沒有上進心,連待人處事應有的態度也欠奉。每次打電話到不同的公司、不同的部門,領教他們的無能與不負責任的態度,都會覺得這個地方越來越沒有希望。

二次大戰後英國開始衰落,可是,「破船還有三斤釘」。現在,看來這「三斤釘」也用完了。

2009年8月4日星期二

羅馬世界游泳錦標賽… 限制超級泳衣不如裸泳比賽

我游泳游得不快,絕對不是游泳健將,可是,每當電視台播游泳比賽,我都非常喜歡看。

一九八四年,洛杉磯奧運會,那是我第一次看奧運。那年,除了李寧在體操場上的英姿,讓八歲的我愛上看體操之外,游泳項目也深深的吸引了我。原因是泳手游泳的姿態,實在太帥、太好看、太美了。可惜,在英國,除了奧運會之外,電視台很少播國際級游泳比賽。

今年,情況好轉了。去年英國泳隊在北京奧運的成績非常好,獲得兩金兩銀兩銅的佳績,所以這兩個星期,電視台也播在羅馬舉行的第十三屆世界游泳錦標賽。

除了欣賞泳手的美態和緊張的比賽,我最在乎的當然就是中國隊的表現。去年北京奧運我們成績一般,只拿了一面金牌。今次算是進步了,拿了四面金牌。最令人興奮的,當然就是張琳那面800米自由式金牌。他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游泳比賽金牌的中國男子,為我們男泳手作出「零的突破」。另外,女子四乘一百米混合泳的那面金牌,也讓我看得津津樂道。

隨著科技不斷的發展,今時今日比賽用的泳衣已經跟五年前的大有不同。甚麼人工鯊魚皮,甚麼聚亞氨酯(polyurethane)質地泳衣,都讓泳手的身體變得像魚一樣,完全的「滑水」,把水阻力減到最低。今年的世錦賽,差不多每個項目都刷出新世界紀錄。結果,國際泳聯決定,從明年起,所有參賽泳手不准穿這些高科技泳衣,要穿回用紡織物作材料的泳衣。而且,男子泳衣不能超過腰部到膝蓋,女子泳衣則不能超過肩膀位置到膝蓋。

唯一興幸的是,所有穿超級泳衣所破的世界紀錄,暫時可以保留。

看來,我們泳迷要等一段好長的時間才可以再看到世界紀錄被打破了。

我個人認為,穿著那些超級泳衣沒有甚麼問題。有人說:「穿超級泳衣不公平。」可是每個選手都可以穿啊!有人又說:「這變成泳衣科技比賽,並不是游泳比賽了。」可是對於我們觀眾來講,泳手游出驚人的成績的確十分好看!泳衣裹著的,始終是一個人。他們又不是靠甚麼機器來協助他們游泳,我看不出有甚麼問題。

如果服藥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話,我也贊同運動員這樣來提高水平。畢竟,體育成績應該隨著科技發展而提升。難道我們不允許田徑選手穿最新款、最輕便、最舒服的跑步鞋,而要他們赤著腳比賽嗎?如果這是最公平的辦法,那泳手就乾脆裸泳比賽好了。也許這比破世界紀錄更好看,更精彩。

每次幫半歲大的兒子洗澡,他都喜歡在浴缸裏手舞足蹈,四肢不停地打水,打得我滿身濕透。看他打水時的樣子,沒有嬉戲的笑容,反而露出一臉充滿決心的表情,好像要破世界紀錄似的。等他再大一點,一定要送他去學習游泳,也許他將會是下一個張琳,更或者是下一個菲爾普斯。

幸好他是個男生,如果國際泳聯以後真的要泳手裸泳比賽,我也不會反對。

2009年8月1日星期六

卜比v黛比… 怎樣面對死亡

今天下午在家裏一邊吃午餐,一邊看teletext(圖文電視),知道前英格蘭國家足球隊領隊,卜比.笠臣(內地翻譯成「博比.羅布森」)終於不敵肺癌,在家裏安詳地離世,終年七十六歲。這個消息對我來講,惋惜是惋惜,不過也是意料中事,畢竟他這個病已經是末期,而且他年紀也不輕。

記得剛愛上足球的時候,卜比.笠臣帶領著英格蘭國家隊,參戰墨西哥世界盃,八強賽事被馬勒當拿「上帝之手」淘汰。四年後,再次帶領英格蘭出戰意大利世界盃,四強賽事要互射十二碼才輸給宿敵德國。記得比賽完畢,有些球員控制不了落敗的傷感,哭了,要笠臣領隊跑上草場上安慰他們。

我印象中的卜比.笠臣就像一個和藹可親,並且很有足球智慧的老爺爺。

兩年前,七十四歲的他第五次患上癌症,他勇敢的說:「我已經四次打敗這個病魔,這將會是第五次。」可惜,今天,他終於抵不過癌魔第五次的煎熬。

面對死亡,不同人有不同的態度。

昨天,英國一名患有多發性硬化症(multiple sclerosis),身體已喪失許多基本功能的婦女,黛比.柏迪(Debbie Purdy),在法律上協助自殺的問題獲取勝訴,他丈夫可以帶她去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(例如瑞士),協助她了結生命,而不受英國法律控訴。

最近,安樂死這個話題在英國受到很多人的關注。很多受絕症纏繞多年的病人,覺得長痛不如短痛,希望有權結束自己認為不再值得活下去的生命。有很多病人的至親,亦不願看到他們繼續受苦。

一個人,出生來到這個世界沒有選擇,死亡離開這個世界又可不可以有選擇?

最近看了一本書,叫做<Many Lives, Many Masters>,我暫且譯作<多重生命,多個主人>。作者是個著名的心理醫生,書中描述他一次替病人催眠的經歷。這次經歷震撼了多年只相信科學的他。他居然把病人催眠到看到自己的前世,以及死後與再生之間的靈魂狀態。病人更敘述到那裏有很多<主人靈魂>,他們幫助你回顧剛過去的一生,找到得以學習的教訓,讓我們的靈魂得以提升。

如果靈魂真的不會死掉,肉體的死亡是不是就沒有那麼可怕呢?我們又應該怎樣面對死亡?

覺得我們其實不需要太害怕死亡。死亡可能只是一個通往另一個世界、另一段生命的過渡階段。

就算沒有輪迴這回事,我們一生中也留下了我們對親人的愛、對朋友的情,當然,也有可能留下了很多的怨、很多的恨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後,這些足跡,都會繼續留在世上。像卜比.笠臣,他生前對生命的積極態度,面對死亡時候的勇氣,都會留在我們心中。

至於安樂死,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由控制自己的生命,選擇自己怎樣生活,甚至怎樣死亡。大前提是不傷害到其他人。

如果相信有來世,選擇安樂死,其實一點也不消極,是另一種積極面對死亡的態度。

2009年7月30日星期四

說一套,做一套… 你有<雙重標準>嗎?

最近我在網上的討論區,發了「華人需要洋名嗎?」這個帖子。華人,尤其是香港人,很多都有英文名,所以,這個問題也引來很多網友的討論。有些人贊同沒有改洋名的需要,有些覺得是個人的自由,有些卻認為那是為了方便別人,尊重別人。可是,有一個奇怪的現象。有些口口聲聲說<尊重別人>的人,在發表意見的時候,所用的字眼與語氣,竟然是極之不禮貌,非常之<不尊重>持有與自己不同意見的網友。

這個現象其實很常見,對某些事物聲討得最大聲,最出力的人,往往本身就存有自己在聲討的問題。是為了掩飾自己,在<賊喊捉賊>?還是根本連自己有問題也不知道,可是潛意識的在反抗?

其實,我發覺不只是人有這個<雙重標準>的毛病。不同的民族、不同的國家也有。你看,我們中國人有句話:「行不改名,坐不改姓。」,我相信其他國家,其他民族都沒有。可是,歷來我們中國人就有特別多不同的名字。撇開近年改英文名的風氣不說,我們古時候就有乳名、譜名、字、外號,就連讀書也要起另一個名字。國父是孫中山,又是孫文,又是孫逸仙。他還有譜名德明、幼名帝象。「行不改名,坐不改姓。」這句話,是不是在自打嘴巴呢?

再看,以前的東德,全名是<德意志民主共和國>,又名<民主德國>;北韓的全名是<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>。可是,相對英國這個<聯合王國>,荷蘭這個<荷蘭王國>,究竟那些國家比較民主,那些國家比較極權,比較像有國王的帝國?

英文有句話說得很好:”Takes one to know one.” 這句說話很難翻譯成中文,總括意思就是「你不是那類人,怎知道那類人是怎樣。」很多時候,你自己不是那類人,你根本不會理會那類人做些甚麼,你對某些事情根本就不會那麼上心。

也許,我們待人處世,有時候可以憑這一點來看出一個人的真正內心思想。

壞事變好事、好事變壞事… 對錯也沒有絕對

昨天談到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。其實,不只是人,對與錯也沒有絕對。

二千多年前,秦始皇滅了六國,統一了天下。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,他不但重築長城,還焚書坑儒。把很多知識毀掉,更殺掉了很多讀書人。這些當然都是暴君的所作所為。可是,撇開當時人民受的苦不說,如國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國,沒有焚書而統一文字,今天的中國會不會因為有不同的語言,而變成另一個歐洲呢?如果當年沒有統一,中國歷代的戰爭可能要多出很多很多。秦始皇當時的暴政,竟然是多年後和平的種子。

再說成吉思汗,八百多年前從蒙古大漠殺到歐洲大陸,也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暴君。可是,蒙古帝國的成立,卻打通了歐亞兩地的交通,促進了兩地之間的文化交流。有學者說,就是因為有了亞洲的一些知識,才啟發了歐洲不久之後的文化復興時代。這樣說,沒有成吉思汗帶領的蒙古鐵騎,橫掃歐亞,我們地球的工業化,現代化,也許要再等好多年。

再說近代一點,英國的海軍厲害吧!維多利亞女王時代,英國享有「日不落國」得美譽,地球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地方都被英國統治。其他地方不多不少都受英國影響。當年征服那麼多地方,全都是用鎗用炮打回來,簡直就是海盜的行為。可是,英國差不多征服了全世界以後,儘管英文這麼難學,全世界都學習英文,英文成為了全世界大多數人的第二語言,也順理成章成為歷史上唯一真正的世界語言,促進了世界各國人與人的交流、民族跟民族的理解。

說了這麼多世界歷年霸權的歷史,表面上看起來,都是殘酷不堪,視人命如草芥的所作所為。可是,後來這些暴行卻為人類帶來某些意想不到的好處。我們沒有經歷過暴行帶來的苦難,卻在許多年後的今天享受著它帶來的方便。

我大膽的問,現在各地發生的恐怖事件,在多年以後,又會不會因而帶來長久的和平呢?沒有人知道…我也不敢回答…

反過來講,一些現在看起來的好事,會不會其實種下惡果,在若干年後變成危害人類的禍根呢?這個也很難說…

不是說<種善因,得善果>嗎?為甚麼有時候會是<種惡因,得善果>,又或者<種善因,得惡果>?

既然如此,我們做事情的時候,應該怎麼辦?我做得好事會不會變成壞事?做壞事如果也能變成好事,我們是不是可以甚麼都不怕,甚麼壞事都可以放膽出做?

我始終覺得,事情就算沒有對錯,也有善惡之分。出發點要是惡,那始終是件壞事。就算後來事情變好了,那是機緣巧合,是天意。

至於種善因,會不會得善果,就要看你有沒有智慧了。

2009年7月28日星期二

穆新成的俠貪… 人性的灰色地帶

中國又有貪官了。當然,這不是甚麼大發現,中國的貪官確實很多。可是,今次這個有點與眾不同,有點另類。

他的名字叫穆新成,是山西省繁峙縣的副檢察長、反貪局局長。身為反貪局局長,卻做貪污的勾當,比<知法犯法>更罪高一等,可以說是<執法犯法>。至於他的財產,有報導說四億元,有的說兩億元,最保守估計是肯定超過一億元了。接受審查(雙規)當天,所押回的車就有五輛,每一輛都價值百萬元以上。

按道理,這樣的貪官,人民應該恨之入骨。可是,當地有很多人都說他是個英雄人物,是個劫富濟貧的俠客,要替他討回公道。原來,這位人稱<穆二哥>大部分的<收入>是來自山西省煤礦、鐵礦老闆的<進貢>。累積起來的財富,他用一部分來資助當地的窮人,還做了很多包括植樹造林等的公益事務。據聞,有一次他在館子裏吃飯,聽到有一民女被人欺負,就連飯也不吃,馬上去親自把事情擺平。這麼出錢出力,親力親為,最重要是,用的錢又不是老百姓的錢,難怪有那麼多人覺得他是個好人,是個好官。就算真的是貪,也算是<俠貪>。

當然,從大是大非的角度來看,無論你拿貪污的錢做甚麼好事,貪污這個行為一定是錯。可是在一個法治還未完全成熟的社會,劫富濟貧的<俠貪>,是不是對人民更有利?穆新成究竟貪了多少,拿出來做善事的錢又有多少?他究竟是行善的天使,還是敲詐的魔鬼?他行善是為了平衡自己犯罪的心理嗎?

有時候,我覺得我們看人性看得太簡單、太平面了。人,要不就是一些缺點都沒有的大好人,聖人,完人;要不就是十惡不赦,罪該萬死的大壞蛋,惡棍,奸賊。其實,古今中外,所有人都處於這兩個極點之間,不黑不白的灰色地帶。沒有人是完全<黑>,或者完全<白>。

很欣賞電影<基督最後的誘惑>(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),原因是它把耶穌人性化。原來耶穌也會受誘惑,他不是一個只有平面的完人。跟我們一樣,他也處於灰色地帶,是個有層次的人。

相對中國的古聖先賢,我們對他們的研究,清一色都是一片讚美,一點批評都沒有,都不允許。他們好像從娘胎出來就不會做錯事,不會有不良思想。

他們每一位都變了完美的神,而不是人。

穆新成的<俠貪>,再讓我們理解到,人是很複雜的。好人跟壞人,就像太極的黑白圖案一樣,黑中有白,白中有黑,沒有絕對。絕對的好人壞人就只有在電視劇裏面才有。你說,穆新成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?你自己又是個好人還是壞人?

2009年7月27日星期一

刀與叉… 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遠嗎?

記得小時候剛來到英國,要爸爸教我英語。爸爸只教了幾句基本的,沒有多教。他說:「我的英語說得不標準,不想教錯。以後你在學校,多跟同學玩,英語自然說得好。不用擔心。」真的,爸爸從一開始就沒有擔心過我們會因為英語說不好,影響學習。他反而害怕我們的中文會退步,所以在家裏一直堅持我和弟弟說中文,不只對爸爸媽媽要說中文,兩兄弟一起玩也要說中文。他更諄諄善誘,鼓勵我們多看中文書、中文電視劇。我現在可以用中文寫文章,主要的功勞都應該歸我爸爸。

記得當初爸爸不肯多教我幾句英文,我不太理解,總覺得他太自私了,自己會說卻又不肯教我們。不過,有一樣東西,爸爸一開始就非常著緊,馬上教導我們,那就是吃西餐的禮儀。每次有機會吃西餐,他都會督促我們拿好刀叉,進餐時刀叉不可以碰出聲音,連用餐後怎樣擺放刀叉也十分重視。

小學跟中學,我都吃學校供應的午餐。有了爸爸的悉心教導,用餐時候,沒有在其他同學面前<失禮>。實際上,我的餐桌禮儀比很多本地學生還要好呢!

一直以為一雙刀叉就像一雙筷子,永遠都分不開。可是,最近英國一項調查發現,叉的銷售量竟然比理應和它一雙一對的刀多出一倍。這證明了現在很多人只買叉,不買刀。原來英國人已經不跟歐洲傳統的餐桌禮儀用餐了。很多人貪方便,學習美國人,只用叉來進食。現代社會的即食文化,在超級市場所買到的快餐,全部都給你切好,你放進微波爐去ding一下,馬上就可以<叉>來吃,幹嘛還那麼費時失事,去拿刀呢?

沒辦法,時代不同了!本來天生一對的刀與叉終於也分開了。

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何常又不是隨著時代而改變?小時候最要好的朋友不知道到了甚麼時候,見面少了,然後還失去聯絡。一對像是金童玉女的初戀情人,後來卻要繼續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,感情無疾而終。就算一對老夫妻,隨著歲月流逝,彼此可能生活圈子不同了,雖然還在一起,心裏的距離也會越拉越遠。

我相信,人還是有力量挽留某些感情,關鍵在於你的決心有多強。下次買餐具的時候,記得不要只買叉,還要買旁邊的那把刀!

2009年7月25日星期六

謝拉特打人無罪... 最受苦的中產階級

我是一個超級足球迷,所捧的隊伍是愛華頓(內地翻譯成「埃弗頓」)。很多初認識的朋友都覺得奇怪,問我為甚麼不捧曼聯、阿仙奴(阿森納)、車路士(切爾西)等英超班霸,而會捧成績平平,而又打得不太悅目的愛華頓?

我是在1986年開始愛上足球,當年墨西哥世界盃非常精彩,馬勒當拿(馬拉多納)全憑個人力量,為阿根廷捧杯,讓第一次接觸足球的我看得如癡如醉。可惜的是,世界盃每四年才一屆。一個十歲的小孩又怎麼可以等四年才再看自己的新嗜好呢?所以我開始留意英國本土聯賽。當時英超聯還沒有成立,英格蘭最頂級的比賽是甲組聯賽。

1986年那一季,利物浦贏了聯賽冠軍,又贏了足總盃,成為雙料冠軍。而愛華頓就非常之倒霉,聯賽屈居第二,足總盃又在決賽輸給利物浦,是雙料亞軍。基於我的一點點鋤強扶弱心理,再加上我最喜歡藍色,所以我決定捧愛華頓。愛華頓在下一個球季報了仇,以九分之多打敗宿敵利物浦,贏了甲組聯賽。十一歲的我立時覺得自己果然沒有選錯球隊。

可是自此之後,除了1995年爆冷的打敗曼聯,捧走足總盃,愛華頓甚麼都沒有再贏過了。雖然如此,我一直沒有<變心>,沒有因為成績不好而離棄愛華頓,去捧其他球隊。

愛一支球隊,你很自然會同時恨它的敵人。愛華頓的宿敵就是利物浦。其實,1986年那個球季,利物浦贏了雙料冠軍,我就莫名其妙不喜歡這支球隊,覺得它的球員太囂張了。說真的,選擇捧愛華頓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喜歡利物浦的反射。

最近,利物浦的隊長,謝拉特,麻煩了。他被控去年十二月在一間酒吧裏打人。當天晚上,利物浦剛以5比1大敗紐卡素,謝拉特與一班朋友去酒吧慶祝,喝了很多酒。期間,他覺得酒吧播的音樂不好聽,要求酒保把音響控制器給他。對方不肯,他就和六個朋友同時打人,打得那個酒保眼腫鼻腫,牙齒也丟了一顆。整個打人過程被閉路電視錄下,證據確鑿,其他六人都認了蓄意傷人罪。可是謝拉特卻一口否認,說自己是為了自衛而出手。

陪審團今天下午終於有結論。他們相信謝拉特自衛的說法,裁定他無罪。

聽到這個判決,我不禁咋了下舌頭。這件案鐵證如山,其他人也認罪了,但是偏偏身為英格蘭國家隊主將的謝拉特卻一點事都沒有。是不是有錢有名,法律就會對你寬容一些?法律是否真的公正?

其實,不只這一次,十多年前OJ Simpson(OJ辛普森)涉嫌殺人案不又是證據確鑿嗎?不也是判他無罪嗎?不只在外國,香港也這樣。記得幾年前,歌手謝霆鋒的頂包案,不也是輕判嗎?

雖然身在英國,有時候都會覺得社會不公平。有頭有臉、有財有勢的人,好像有很多特權。你看,這次金融風暴,主要原因是那些銀行家太貪婪了。可是,他們弄出來的禍,卻要政府、立稅人來承擔。承擔了以後,他們又照樣發天文數字的花紅給自己。那些人,投資成功,賺到錢,從來沒有分你一分一毫;投資失敗了,又要大眾來負擔。這公平嗎?

另一個極端,英國的社會福利很好,可是實在太好了。有很多人,根本不想去找工作,因為失業救濟金可能比他們拿到的工資還要高。他們亦習慣了在家裏無所事事的生活,甘於做社會的寄生蟲。沒辦法,社會對他們太仁慈了。很多家庭,連續好幾代都這樣,孩子沒有好的榜樣,家裏又沒有好的思想教育。結果,這個惡性循環就繼續下去。

這個社會,最苦的、付出最多而得不到應有回報的,就是一班中產階級。上層社會的豪華生活你永遠不會享有,他們出了問題你卻要幫他們解決;下層社會又要靠你立的重稅,來維持他們不長進的生活。中產階級就夾在中間,像沙丁魚一般,透不過氣,快窒息了。

2009年7月23日星期四

teletext終結了… 是不是該走的時候?

家裏的電視機,我除了用來看電視節目之外,很多時間都是用來看teletext(圖文電視)。我想,我看teletext的時間比看電視節目更要長:早上一邊吃早餐一邊看;下班回來,又再看一遍。晚飯後,臨睡前,又要循例的看一次。這個習慣十幾歲就開始養成了。

teletext到底有甚麼魔力,竟然比電視節目更吸引我呢?

英國的teletext,其實很像初期的互聯網。按動不同的頁數,就可以看到最新的消息:國際新聞、天氣、娛樂、體育。而且,「讀者」又可以寫信或打電話,發表自己的意見。意見會登在螢光幕上,給大家分享,就像現在互聯網的討論區(discussion forum)。除此之外,還有問答遊戲,要按另一個按鈕才會顯示答案。我很多的課外知識,都是玩teletext的問答遊戲學回來的。

上個星期,teletext宣布,明年一月就要停止服務。原因是電腦,尤其是互聯網,已經取代了它的地位。要看最新新聞,互聯網有;要討論社會現象,互聯網有;要玩遊戲,互聯網有。選擇之多更是teletext無法相比。

teletext很快就會像黑膠唱片、膠卷(菲林)一樣,成為社會進步的犧牲品。

很多「讀者」知道消息之後,都紛紛表示以後的生活會很不習慣。因為,像我一樣,每天看teletext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個ritual,像是一個宗教儀式,不做不舒服。有些人更發動簽名運動,又呼籲大家寫信抗議,希望憑大眾力量,救援即將被淘汰的teletext。

真的想不到,我明年初離開英國,而在英國陪伴了我這麼多年的習慣,也將會在差不多同一時間消失。除了teletext之外,工作了差不多十年的BBC電台最近又取消了中文節目。雖然還可以播中文歌,可是整個節目都要講英語,變得這麼沒有意思,我決定不幹了!本來每到週末就準備節目的生活習慣,也結束了。

這是巧合、是天意,還是自己心理作用?是上天告訴我現在是該走的時候嗎?

雖然在英國已經生活了這麼久,我一直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到中國工作,回到自己的國家,把在外國學習了多年的知識,貢獻給祖國。可是絕對沒有想過會這麼快就要回去。本來是打算十年後,自己在英國拿多些研究經驗才找機會回國。誰知道機會那麼快就來臨。

有時候覺得人生就像一條早已經鋪好的路。你可以選擇用甚麼心情,甚麼方法,來走這條路,譬如說,你可以在途中停下來,先看看風景,又或者拼命的趕快向前跑,可是,這條路所經過的地方,以及這條路的終點,是無法改變的。要發生的事情,總要發生,你想擋也擋不住。

而到了該走的時候,命運更會催使你先前走,要你繼續人生的旅程。

2009年7月22日星期三

100年後的世界… 人類可以預知未來嗎?

匈牙利裔美籍作家,喬治.弗列德曼(George Friedman)最近有新作,書名叫:「未來一百年大預測」(The Next 100 Years)。書裏面有很多大膽的預測:他預言中國2020年會分裂;到了2050年,日本、土耳其及波蘭會興起,成為超級強國,挑戰美國;到了2080年,地球的能源都會來自外太空。而到了2100年,又輪到墨西哥,來挑戰美國當世界霸主。

這些預言,看起來很虛幻,像科幻小說。有閑看看無所謂,不必盡信。不過,我覺得這本書的序的確寫得很好。
裏面一開始就叫你幻象處於1900年夏天的倫敦。當時,全世界幾乎都被歐洲統治,而歐洲自己本身又繁榮,又和平。列強在經濟上都互相依賴,所以沒有人相信會打仗。

再幻象自己到了1920年的夏天,歐洲剛剛打完一場大戰爭,死傷無數。如果不是美國介入,戰爭不知道甚麼時候才會停止。戰後,奧斯曼帝國、奧匈帝國、俄羅斯帝國沒有了。美國、日本成為了強國。共產主義在俄羅斯開始抬頭,沒有人知道會否成功,只知道戰後的和平條約,會確保德國短時期內不會興起。

到了1940年的仲夏,德國不但興起,還佔領了法國,控制了一大半歐洲。納粹德國還跟蘇聯結盟,全歐洲就只有英國對抗它。很多人都相信德國將會主宰整個歐洲,成為歐洲帝國的盟主。

再過二十年,來到1960年夏天,德國原來五年後就被打敗。歐洲被美國、蘇聯瓜分成東西兩個陣型。這兩個超級強國還有核子武器,如果發動戰爭,後果不堪想像。全世界都恐怕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。

到了1980年,美國打敗了一場長達七年的仗。不是敗給蘇聯,是敗給北越越共。之後,伊朗的油田又落在蘇聯手裏,國運有衰退的跡象。結果,美國與中國結盟,來抗衡國力急升的蘇聯。

到了2000年,蘇聯已成過去式。中國名義上雖然仍是共產國家,實際上已走資本主義了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(NATO)已滲至東歐以及前蘇聯的小國。世界再次和平,再度繁榮。全世界都以經濟利益為主,不想打仗。

直到2001年9月11日…

你看,二十年後的局面就已經這麼的出人意料,不要說要預測未來一百年了。世事就是如此的變幻莫測。其實,不要說國與國的關係那麼複雜,我們連下個禮拜的天氣都預測不準。

我當年的博士論文,就是研究未來氣候變化對建築物的影響。寫的時候心裏也有很多疑惑,畢竟人類沒有看到未來的水晶球,所謂的猜測,不論後面有多少數據支持,通常都與真實的發展離得很遠。沒辦法,最後我的論文唯有把每個氣候變化的可能性(scenario)都測試一遍,列出每個可能的後果,而不是預知未來。

這個世界實在太多「無常」,真的<今天不知明天事>。佛家說得好,我們要以<平常心>來看待身邊所發生的一切變化。羅文的歌也唱道:「知否世事常變,變幻原是永恆。」可是,說的容易,做的難,真正能夠用<平常心>處世的人,又有多少?

2009年7月21日星期二

AI的啟示… 愛是甚麼

前幾天,英國電視台重播2001年的電影AI(人工智能)。這部電影十分感人,我看了幾次都忍不住哭。

男主角David是一個新型的機器人(mecha),外型就是一個乖巧的男孩,專給一些沒有兒女,又或者失去兒女的父母。這種機器人,懂得無條件的愛。誰對他親口說出一連串的密碼,他就會永遠的愛誰。

David的父母本來有個兒子,叫Martin。他的病醫不好,醫生把他暫停生命(suspended animation),等待奇蹟出現。後來奇蹟真的出現,Martin康復了。回家後,很自然就看這個新來的mecha弟弟不順眼,兩兄弟經常發生摩擦。有一次,David被其他孩子欺負,不小心把哥哥推進游泳池。哥哥鑲了假腿,不會游泳,差點遇溺。爸爸媽媽為了自己親生兒子的安全,決定拋棄David。結果,David就開始與一起被拋棄的熊寶寶(teddy),尋找傳說中的藍天使(blue fairy),希望自己可以變成一個真正的男孩,讓媽媽愛他。

故事結尾,說到兩千多年後的地球,因為氣候變化,全球都變得冰天雪地。一幫不曉得是外星人還是人類後代的隊伍找到了冰封已久的David。把他解凍後,那幫人問他有甚麼願望。儘管過了那麼多年,David唯一的願望就是媽媽會愛他。結果,他們在teddy身上找到媽媽的頭髮,複製了David的媽媽。可是,這個媽媽只能活一天。對於David來講,那已經足夠了,因為那一天,他真的感受到媽媽的愛。到了晚上,媽媽最後一次閉上眼睛的時候,David也含笑閉上他的眼睛,安然的離開這個世界…

我昨天說過,人類的DNA其實跟電腦程式很相似。那麼,我們會不會也像David那樣,體內有一串密碼。如果有人對著我們念,我們就會完完全全的愛上對方?

當初,妳是被他那一句話打動的呢?或許,密碼不一定是語言,是行動。那麼,他又曾經為妳做過些甚麼,啟動了妳心裏<愛的程式>,讓妳對他,無法自拔呢?

語言、行為,也許是解破女性<愛的程式>的密碼。至於男性,可能就要用視像才行。你看,男人不是看到漂亮臉孔、魔鬼身材,就最容易動心嗎?不過,那可能只啟動了他<色的程式>。女士們,要小心啊!

再往一個更深的層次去想,我們人類所信奉的神,不論稱呼為上帝也好,阿拉也好,是不是又像電影裏David的媽媽一樣,創造我們的時候,就已經啟動了我們內置的程式,讓我們相信祂是萬能,相信祂永遠愛我們。神,會不會只是拿人類當玩具,我們對祂的愛又是不是單向的呢?

2009年7月20日星期一

英國人瑞阿林厄姆逝世… 長壽的意義

世界最長壽的男性,阿林厄姆先生(Henry Allingham),星期六早上在英國南部的布萊頓(Brighton)去世,享年一百一十三歲。

阿林厄姆曾經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。這麼多年來,每年十一月十一日的停戰紀念日,他都會出席,紀念九十多年前和自己並肩作戰而犧牲的戰友。曾經有人問他長壽的秘密,他回答說:「很簡單,三樣東西,香煙、威士忌、狂野的女人。」

醫生不是常常勸諭我們,要健康,最好禁煙、禁酒、禁慾嗎?阿林厄姆的長壽秘密怎麼竟然是煙、酒和女人,而且還要狂野的女人!? 究竟長壽的真正秘密又是甚麼?

很多年前,在一個醫學研討會上,有一位教授公開了長壽的秘密。

他說:「其實想長壽很容易,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有多長的壽命。可是,對於在座各位,很抱歉,已經太晚了。因為那個選擇要在你投胎之前就做。你投胎時選擇的爸爸媽媽,如果他們長壽,你也會長壽。一個人的壽命,百分之九十取決於基因。吃得健康,常做運動,不是沒有用,但功效只有百分之十。」

我在想,既然如此,那些甚麼都不吃,狂做運動,拼命減肥的人,弄得自己那麼不快樂,值得嗎?為了身體輕那十幾公斤,吃不飽,睡不好,心情不壞透就奇怪。心情不好,對健康又會有不良影響。結果,到頭來,所有的艱苦,都是徒然。

除了壽命,我們的命運不也是早就烙在基因嗎?命運其實就是我們一生每一個選擇綜合起來的結果。而選擇甚麼,是取決於性格。性格又是與生俱來的,正所謂<三歲定八十>、<江山易改,品性難移>。就算你說你做人沒有甚麼主見,所有事情都是別人給你安排的,那也是你這個無所謂、不果斷、不主動的性格所造成的。不是嗎?

現代人最大的弱點,就是太高估自己,以為<人定勝天>,以為人類有能力改變一切。其實,相對整個宇宙,我們真是多麼渺小。像電腦程式一樣,我們的DNA就是上天給我們的program。我們的行為,都聽從那個program。真正的自由意志(free will),實際上少之又少。

也許,阿林厄姆老先生真的說得對,人生短短幾十年,幸運如他也只不過多活三四十年,我們應該盡情享受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,只要不過份放縱自己就是了。如果,多吃一塊肉又怕,多喝一點酒又擔心,活得這麼無趣,就算再送你十年壽命,要不要也罷。

縱然明白這個道理,世界上依然有很多人不會安然享受生活,他們就是喜歡沒完沒了的拼搏,究竟為了甚麼,其實也不太知道。

沒辦法,這就是上天給他們的性格,早就在基因裏寫了程式,想改也改不了。

2009年7月17日星期五

疆獨分子熱比婭… 你願意追隨怎麼樣的領導人

本月初在新疆發生的暴亂事件,中央政府矛頭指向旅居美國的異見人士,熱比婭,指她是騷亂事件的幕後策劃人。

我在想,事件如果真的是遠在美國的熱比婭所策劃,那些暴徒為甚麼會這麼聽話,願意服從一個離開新疆這麼遠的所謂領導人,去做出傷天害理的事,去濫殺無辜?也許他們心中有一股強烈的信念,覺得一定要創立新疆共和國,又或許是東突厥共和國。若然成功了,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這位從來沒有在前線出現過的領導。她應該會順理成章,成為新國家的總統,成為新疆國的<國母>。可是,她一直都是在幕後指揮,一點危險都沒有。她究竟有甚麼魅力,讓大家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呢?

除了疆獨分子,這幾年,世界各地的自殺式恐怖分子,不都願意把自己的生命獻給領導人嗎?二戰時期,日本的神風敢死隊,不又把自己的生命獻給好戰的天王嗎?那些領導人,究竟有甚麼方法,甚麼魔力,讓這幫人殘殺無辜,而又覺得那些喪盡天良的行為是對的?

我沒有當過士兵,也沒有當過極端分子,所以無法理解他們的心理。可是,有些上司,不知道為甚麼,你會很自然的,不顧一切,為他們全力以赴。究竟,他們又具有甚麼條件呢?

我曾經在一個機構工作了差不多十年,雖然工資不多,可是是自己的興趣,所以每個project,每個項目,都盡心盡力去做,為求做得最好。現在想起來,除了自己對那份工作擁有熱誠之外,也要感謝當時的上司,他給了我無限自由度,好像每個project的所有權(ownership)都屬於自己,就像是自己的孩子。你說,我怎麼不會竭盡所能,做到最好?後來雖然發現上司自己本身的能力其實很有限,但是我的成績,也變相成為了他的成績。

好景不常,有一天,公司總部決定要把我們的部門徹底改革。同事們對此都表示極度不滿,要求上司為我們出頭,討回公道。可惜,這位上司卻不敢得罪他自己的上頭,沒有站在我們這一邊,和我們一起反抗。結果,我們的部門改革了,很多員工,包括我自己,最後也離開了這個曾經讓我們愉快工作的地方。

也許,這個世界上是有兩種領導人。一種適合於和平時期:他們善於管理下屬,讓下屬盡心盡力工作;另一種則適合於作戰時期:他們帶有王者風範,永遠和下屬站在同一陣線,讓下屬甘心追隨自己。我以前的上司算是第一種,熱比婭之類的應該算是第二種。

看看歷史,很多革命時期的領導人,打了江山以後,都不懂管理革命後的國家。有些政黨更是適合做在野黨多於做執政黨。

你比較願意跟隨哪一種領導呢?你現在的的上司,又是哪一種領導人呢?

2009年7月16日星期四

H1N1... 對未知的恐懼

前幾天,英國再有人因感染H1N1而死亡,分別是一名六歲大的小女孩,以及一位六十四歲的家庭醫生。

自從H1N1四月份在墨西哥爆發以來,世界各地已經有將近十萬人證實感染,四百多人死亡。有些國家地區,尤其是五年前經歷過禽流感的地方,今次都採取了較嚴謹的措施。你看,香港發現第一宗個案,就馬上把灣仔維景酒店的三百名住客隔離。另一些國家,特別是西方的一些大國,卻認為死亡率不高,沒有特別防止病毒擴散。

在英國,大部分老百姓暫時對H1N1都好像不太恐懼。雖然死亡人數已經高達十六人,但是傳媒通常都會強調死者本身已患有其他疾病,似乎企圖將H1N1的恐慌減到最低。不過,有一些人還是擔心的。這幾個星期,電視上常常看到一些醫生出來解釋,說雖然現在的情況不可怕,可是到了天氣較冷的秋天、冬天,病毒傳染的機會將會大大提升,到時候會很危險。

九月份,小朋友放完暑假,要開學。那剛好是專家所說,開始危險的時候。學校又是最容易傳染的地方,所以很多家長都很擔心。

最近,英國各地出現了想起來有點不可思議的<豬流感派對>(swine flu party)。家長讓孩子跟一大班小朋友一起玩,其中最好有已經感染病毒的人。為甚麼他們要這樣做?原因是希望小孩趁現在病毒的殺傷力還弱,率先感染,讓身體產生抗體,到了冬季,情況嚴重了,他們就不用怕。

其實,天氣冷了,病毒是不是真的會迅速蔓延、而且加強殺傷力呢?現在是七月份,是北半球的夏季;可是南半球卻早已經踏入冬季了。澳洲、新西蘭、南非、阿根廷等地的情況好像沒有惡化,對不對?

人類對於自己不了解的東西很自然的都會感到多多少少的恐懼。今次的H1N1如是;十年前的千年蟲,不是另一個現在看起來很可笑的例子嗎?除此之外,面對一份新工作、一段新感情、移民到一個新國家… 都會讓人感到恐懼。有時候,新挑戰所帶來的興奮會蓋過恐懼,可是當<未知數>太多的時候,沒有實在的東西給你期待,我們心裏所剰下的就只有恐懼了。死亡之所以可怕,就是因為我們對死後有太多的<未知數>。畢竟,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死後會是怎麼樣。

小孩子好像反而比較勇敢一點。正所謂<初生之犢不怕虎>,你第一次帶小孩去游泳,他不會怕水;帶他去一個新地方,他也會非常盼望。對他來說,新東西就像是一個新冒險,很好玩,很有趣。

反過來說,比較勇敢、喜歡新挑戰的人,都擁有一顆少年,甚至小孩的心。心理太成熟的人,想的比較多,顧慮也自然多。可是很多時候,顧慮太多,反而讓甚麼事情都做不出來。這也許是少年與老年最大的差別了。

2009年7月15日星期三

中國崛起… 當你認為比你弱的人超越你

昨天說到為甚麼人會比較不喜歡跟自己相似的人,忽然想到這不就是<異性相吸,同性相距>的道理嗎。再給一個赤裸裸的例子吧。一個男人,到了一個只有女性的女兒國,每天享受她們的溫柔。有一天,這裏又來了另一個男人。你說,這兩個男人會變成好朋友嗎?(這故事假設兩位男士都不是同性戀。)

其實,人類真的有很多很多與生俱來的陰暗面。除了不喜歡跟自己類似的人,我們還會<憎人富貴厭人貧>、<大難臨頭各自飛>…

記得小時候,剛來英國不久,當時一點英文都不會講,不會聽。可是,印象中這裏的小朋友對我非常友善。小息時會讓我和他們一起玩,中午又帶我去飯堂一起吃西餐,上課更不厭其煩的解釋老師講的課。他們亦常常主動的跟我說話,儘管我所能聽懂的只有那麼的一丁點。雖然語言不通,但是那班同學讓我過了一個非常愉快的過渡期,讓我快樂地適應英國的生活。

小朋友的適應能力特別強,不到一年,我的英文程度已經足以應付功課了。因為曾經在香港接受過殘酷但有效的填鴨式教育,成績很快就超越了英國同學。突然間,以前那班天真友善的同學都不見了。他們都仍然在班裏,只是我感覺到他們不再喜歡我。雖然成績好,但是那個時候的我卻很孤獨。

相信很多跟我一樣,很小就到了外國讀書的朋友都有同感吧。

長大了才明白,人生中有一樣東西,會讓你痛苦萬分。那就是,某一天,你發覺一個你一直認為比你弱的人,他已經崛起,而且比你更強。也許,當年我在學校的<崛起>,也不經意的傷害了那些英國小朋友的心靈。他們或許以為我永遠都不會說英語,永遠都需要他們幫忙。

最近看了很多新聞,覺得西方傳媒對中國的報導總帶著一些偏見。從疆藏暴亂事件他們明顯偏幫騷亂者,到北京奧運開幕式時酸溜溜的旁述,都可以隱隱的感覺到西方社會對於中國崛起有多麼的不爽。不久之前我們還鬧飢荒,現在卻成為世界強國,這對原地不動的西方國家衝擊太大了。

或許這又是人類另一個陰暗面。

其實,每個新崛起的國家,都曾受到同樣的遭遇。二十世紀初,歐洲人看不起新崛起的美國,二戰後,美國人又看不起新崛起的日本。現在,好像全世界都在針對中國。

想深一層,<不招人妒是庸才>,也許我們應該高興才是。

再想深一層,他們不爽,其實是自作自受。當初你不看低別人,把自己看高一線,現在就不會感到酸溜溜、感到不爽。我們更可以引以為鑑,以平常心,平等心看待所有人、所有事物。可是,說的容易做的難,將來印度崛起來,我們又會不會看不順眼呢。

2009年7月14日星期二

新疆暴亂… 討厭跟自己相同的人

最近上了很多有關新疆暴亂的論壇,看看不同人、不同民族對這件事的看法,希望自己可以從多個角度了解這次悲劇。

新疆、西藏的情況當然比我所了解的複雜得多。可是有時候我會想,我們漢族跟維族、藏族,不是好朋友、好鄰居嗎?他們不是已經享有考大學加分、放寬獨生子女政策等優待嗎?為甚麼還這麼的憎恨我們漢人?

在英國已經快二十五年了,身為少數族群,我也明白到寄人籬下的感受。生活了這麼多年,雖然偶爾也有討厭英國人的感覺,可是,我們壓根兒都沒有要示威,要抗議的衝動。一方面,英國政府其實對我們算是不薄;另外,我們華人華僑好像對很多英國社會的事情都比較冷漠。再加上從小爸媽就教導我們<多一事不如少一事>,所以就連三個月前,BBC決定取消在曼城屹立二十五年的中文廣播,街上也沒有華人抗議,表示不滿。

在香港,英國管治的時候,雖然也有遊行示威的事件,但絕對遠遠不及回歸以後的多,雖然現在很多方面已經比前民主了。我們好像給外國人管就舒舒服服,給自己人管,儘管我們的DNA比較相近,就覺得滿身不自在。

在我的印象中,好像比較接近的民族都會特別的鄙視對方。當年日本侵華,濫殺無辜,我們中國人當然恨之入骨。到了今天,很多中國人還把小日本看成窮凶極惡的魔鬼。而很多日本人還看不起我們中國人,說我們不文明。

國家衰弱的時候,其他列強也有在中國進行姦淫擄掠等惡行,可是好像因為他們紅鬚綠眼白皮膚,跟我們太不相同,我們對他們的仇恨,就遠遠不及對同樣是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日本人。我不是說我們要同樣的憎恨西方列強,只是討論我所見到的這個現象而已。

其實,不僅我們亞洲人這樣。你看,英國人特別不喜歡法國人,荷蘭人又討厭德國人。美國人更覺得加拿大人比他們低一層。這些都是鄰國啊!撇開種族,非常接近的宗教,像基督教和伊斯蘭教(他們拜同一個神,古蘭經跟聖經亦非常相似),都視彼此為宿敵。就連一個城市,如果有兩支球隊,他們的球迷,也是這樣。

再推到個人層面,你有沒有發覺你最不喜歡的人,其實都和你自己有很多相同之處。你不喜歡他的原因,可能就是你們太相似了。

每個人,在不同的社群,都有自己的定位。有時候,你的定位還會決定你的行為。譬如說,一個形象鬼馬搞笑的人,會常常在朋輩友群前講笑話,搞氣氛。他這樣做,除了真的自己喜歡之外,其實也是為了維持自己的形象。他會覺得(通常是錯覺),沒有了他,大家都會很悶,很無聊。這就是自己在群內的地位和價值。可是,如果群內來了一個一樣幽默,甚至更加鬼馬的人,他獨有的地位就會受到挑戰,價值跟重要性都會嚴重下降,因為有人可以替代自己了。所以討厭,甚至憎恨那些跟自己相似的人,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情。

這不就是所謂的同胞競爭(sibling rivalry)嗎?差不多的DNA,卻弄成<兄弟鬩牆>。既然是兄弟,為甚麼我們不可以<兄弟同心,其利斷金>?也許這又是造物者創造人類時,所加入的其中一個陰暗面吧!

2009年7月13日星期一

剪了陸軍裝的爸爸… 你還認得我嗎?

我的頭髮雖然不算太長,可是因為我天生捲髮,比較難打理。每年夏天,我都要Fiona用電動剃刀給我弄個陸軍裝。

今年也不例外。前幾天,英國的天氣實在太熱了,連位於北部,我們所住的曼城也接近三十度。要知道英國的房子暫時還沒有冷氣空調,所以真的很難熬。我再也忍受不了,結果Fiona再把那個收藏了整整一年的電動剃刀拿出來,給我剃頭。整個理髮過程不超過二十分鐘,而我在這二十分鐘內,由一個有一頭捲髮,但脾氣暴躁的普通男子,變成一位差不多沒有頭髮,卻心情極好的<僧人>。

剪了陸軍裝,頭上一片清新的感覺,好像甚麼煩惱都消失掉,難怪佛家稱頭髮為<煩惱絲>。

本來還沾沾自喜,很滿意自己的新髮型。可是回頭看看被岳父抱著的兒子,就知道不妙。平時,他一看到我,都會對著我笑,或者有一點點跟我黏熟的反應。這次不同了。兒子是帶著又陌生,又好奇的眼光看我,好像認不出我就是他的爸爸。

對一個還沒有六個月大的嬰兒來說,我的髮型改變太大,認不出來一點都不稀奇。同樣道理,如果真的有輪迴的話,我們的先人、往生的故友,化成另一個面貌來見我們,我們都是認不出來的。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大道理。始終,該放下的就一定要放下。人世間不可以有太多的留戀,人總得往前看。這樣,人生才有進步,有意義。

想到這裏,心情本來有一點點灰。可是就在這個時候,兒子又在他外公的懷裏回頭看我,而且還帶著之前一貫的笑容。他小小的腦袋好像終於想起這個差不多禿頭的男人就是他的老爸。相信以後就算我變成甚麼樣子,他都會認得我。我所擔心的反而是自己老了以後,認不出他是誰!

2009年7月11日星期六

舉家回歸... 分手情侶的思維

還有七個月,我們一家人就要離開曼城,離開英國,去寧波開始新生活。

記得三月某一天的凌晨,趁只有兩個月大的兒子睡了覺,我一個人在書房裏寫論文,寫得累了,休息一下。結果在網上無意看到諾丁漢大學寧波分校的聘請廣告,剛好要請我所教的那一門科,就馬上告訴半睡半醒的Fiona,問她申不申請好。

「為甚麼不申請啊?快點申請啊!還要想甚麼?」她的反應是如此的爽快。

本來以為她會有很多的考慮,畢竟我的岳父岳母都住在曼城,而她也從來沒有真正的離開過他們。

結果,那一個三月的凌晨,我就忙著把申請表格、申請信、履歷表填好,寫好。當我在聘請網站的《submit》按扭上click了一下的時候,太陽的曙光已經透過拉上的窗簾,投射到電腦的屏幕上。

其實 ,那一天離申請deadline還有三個星期。可能我的性格太急了,所以這麼快就申請了。亦因為這的性格,往後的兩個月,我都過得非常辛苦。首先,折騰著他們甚麼時候會通知我,要電話interview;然後,又折騰著甚麼時候會面試;之後,最辛苦的就是面試後的兩天,我又折騰著,擔心人事部甚麼時候打電話通知我面試結果,結果又會是如何?

五月二十二號早上十一點多,手機響了。諾丁漢大學的人事部打來,恭喜我面試成功了。心裏本來的緊張,迅間變成興奮,然後很快又平靜下來。因為有很多瑣碎的事兒要安排。

我們很快就把消息告訴了朋友。其中一位很要好的說:「你們走了以後怎麼辦?我在這裏沒朋友了。」過了好幾天,她又說:「其實有點希望你們不喜歡寧波的生活,或者那邊的大學搞垮,讓你們快些會來。」我們剛聽到的時候真的不禁有點詫異。為甚麼會這樣詛咒朋友的前途?想深一層,她是因為跟我們熟,才會沒理會這麼多,說出這樣的話。這些都是她心裏最真的話。

這讓我想到有些情侶,當他們緣盡了,要分手了。有些人會很有風度,祝福對方,希望往後的生活過得更好、更幸福。有些人或許會詛咒對方,希望對方下一個伴侶很差很差,最好樣貌又醜,脾氣又壞。雖然表面上這些人的心地都好像不好,可是,事實上他們還是放不下這份感情,奢望有一天對方會重投自己的懷抱。這些也是表露真情的表現。反而,心裏不想分手,口裏卻裝紳士的,雖然風度翩翩,卻未免顯得有點太虛假了。

朋友,你是屬於哪一類人?

2009年7月9日星期四

沒有男人的未來... 新的一代

昨天剛說過科學家沒有辦法創造生命,晚上就馬上看到新聞,說英國紐卡素大學成功製造了人類精子。這是科學上的突破,不育男子終於有希望,可以有後。

這次科學家是利用胚胎幹細胞(stem cell)來製造精子,不算真的創造生命,但是科學的迅速發展好像已經把人類和大自然的距離拉得越來越遠。今次的科學突破,會不會象徵著人類以後並不需要男性?未來的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?沒有男人的世界會是怎麼樣?人類會比現在幸福嗎?

美國小說家,馬克.吐溫(Mark Twain)說過:「現實比小說更奇怪(Truth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)。」未來的世界也許比任何一本科幻小說所描述的更詭異、更離奇。想深一層,對於我們祖先來說,現在的世界不是已經非常的詭異,非常的離奇嗎?不要說是古代人看到電話、電視機、汽車會嚇了一跳,就算自己的祖父,如果能夠復活,看到視頻會議(video conferencing)、3D動畫、手機的千萬種不同功能,相信也會十分震驚。其實我們已經不經不覺的習慣,並且享受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一切。

我們這一代人真奇怪,總覺得上一代太落伍,而又不齒下一代的品味。好像所有東西都是自己這一代的最好。我們少年時所喜歡的歌,當然比現在流行的好聽多了。可是當年我們聽譚詠麟、張國榮、張學友,長輩們好像也有批評過我們的選擇。我們的反應就是覺得他們老土,跟不上潮流。可能現在的小朋友聽到我們說他們的偶像唱歌五音不全、演技浮誇的時候,他們也有同樣的反應。其實每個年代都一樣,就連Beatles剛出道的時候,也曾遭到上一代的嚴厲抨擊,說他們的歌曲只有一兩個chord,不是好的音樂。

最近這個世界好像對未來都不太樂觀,金融危機、恐怖主義…。我們更覺得下一代,地球未來的主人翁,沒有希望:他們沒有禮貌、不守規矩、不懂得尊重別人、沒有基本常識、文章寫得狗屁不通…。也許是我們不了解他們,就像我們的上一代不了解我們一樣。新一代的心算、文采沒有我們這一代好,可是他們用電腦比我們行啊!他們所需要用的技能跟我們不一樣,正如我們的書法、打算盤的功力,遠遠不及我們的叔父輩。
我的想法可能太樂觀,不過我真的相信未來的科技,會把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美好。當人類習慣了,沒有男人的世界也許並不可怕。如果科學家可以在人造精子裏拿走暴力、好戰的基因,世界不是會和平嗎?

MJ的啟示... 文科與理科

首先要謝謝各位朋友的留言,謝謝你們給我的鼓勵。原來寫博客是這麼的好玩!

昨天是國際天王巨星MJ米高積臣(邁爾克.傑克遜)出殯以及追思會的日子。說真的,我不是個MJ迷,可是上個月26號聽到他的死訊,都不禁感到驚訝及惋惜。這十來天都不經意地哼著他那些音調不男不女,可是極之悅耳、極之流行的歌曲;更想起初中時候,同學的媽媽開車載我們上學的情景。為什麼?因為她雖然是長輩,可是卻是個超級MJ粉絲。記得中一那一年,每天上學,車子裏都播著那張BAD的專輯。我們聽完一遍再重聽,一直聽到到達學校為止。然後,下一天又繼續聽下去。所以,那張唱片所有的歌曲,我都耳熟能詳,直到二十多年後的今天,還可以哼出來。

有些人說,MJ只不過是一個表演者,一個Entertainer。傳媒每天差不多每個小時都在播他的新聞,好像有點過分了。網上更有一位網友說,如果當今最偉大的科學家,霍金教授(Professor Stephen Hawking)死了,傳媒的報導只會有MJ的百分之一。

這讓我開始思考,一個表演者跟一個科學家,究竟哪一個對我們人類更有影響力。身為一個理科生,我一直都覺得理科很重要,世界沒有了科學,怎麼能進步呢?可是,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體會到,或者感受到科學帶來的喜悅。相反,一個優秀的表演者,或者是文學家,藝術家,他的表演、他的作品卻可以打動人們心裏最深的地方,觸到科學無法達到的靈魂。

中國的道家把宇宙的能量分成6級:道、虛、精、神、氣、物。<道>為最高級,<物>為最低級。科學所探討的,只限於<物>的範圍。而文學所達到的範圍,應該還包括<神>和<氣>。如果生命只是一些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等物品所組成,為甚麼科學家把這些東西,這些<物>,放在一起卻不能創造生命?這說明了生命應該還包含更高層次的能量。

悅耳的歌曲、狂野的舞蹈、動人的故事、精彩的電影、華麗的建築物、秀麗的書法、氣勢豪邁的山水畫、刺激味蕾的美食... 這些都能夠觸摸到人的心靈。

真的有點後悔當初沒有選擇文科,沒有給自己一個像MJ一樣,可以打動全世界的機會。當然,並不是每個文科生都可以那麼成功,天賦與際遇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
2009年7月7日星期二

第一次寫blog... 華人的洋名

暑假到了,學生們都拿了成績單。當然有人歡喜有人愁。沒辦法,很相信<一份耕耘、一份收穫>這句古老的教訓。

雖然當講師的沒有什麼暑假可言,但這幾天的確沒那麼忙,突然覺得生活有點<泡菜加鹽巴>... 太閑了!再加上四月後已沒有在BBC做中文節目DJ,心裏面好像有很多話要說,但又沒有途徑發表。所以最後決定與時並進,採取最先進的渠道... 寫blog。

私人博客取名<飛人生活>主要是因為我的洋名叫Daveed(其實應該是David,不過在法國留學時,覺得法文讀音比英文讀音更cool,更有型,所以之後就變成Daveed),中文諧音<大飛>。
因為想要說的東西都是一些來自生活中的感受、體會,所以就以<飛人生活>來命名了。有時候話題可能會飄來飄出,忽東忽西,請不要見怪,因為馬戲團裏的空中飛人也是這樣飛來飛去的。

再次講講洋名,具體說是華人改洋名。九歲舉家移民來英國的時候,爸爸問了鄰居兩個給男生的英文名字,說是方便同學老師叫我們。鄰居給了David和Paul兩個名字,讓我跟弟弟自己選擇。作為哥哥,我讓弟弟先選,結果他選了比較有型的Paul,而我就是David了。我雖然也不太討厭這個名字,不過也不太喜歡。總覺得David給人的感覺太乖,太書生了。十多年過去了,有機會到法國唸書。當地的人把David念成Daveed,我覺得挺好啊,的確比David酷多了。所以自此以後,所有好朋友都叫我Daveed,而不叫David。

兒子出生至今已經差不多六個月了,還有很多朋友問我們為什麼不為他改個英文名字。我回答說:「其實中國人無需要改英文名字啊!我兒子的中文名字羅馬化,德洋變成Deyang也不太難讀啊。」

我們很少見到其他國家的人,像日本人、泰國人、印度人,甚至非洲人改英文名字。他們好像都很尊重自己本來的名字,不怕西方人覺得奇怪,也不必過於擔心他們不會念。現今香港的新一代,為了顯示自我風格,所改的什麼Apple、Legend、Laughing等,就真的讓洋人覺得非常奇怪了。和洋人交往得多都知道,他們其實都很想知道你真正的名字。不要以為人家真的相信Banana或Richard是你的真名字。外國人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天真,那麼傻。

我們這一代,沒有辦法,英文名字很小就已經改了,甚至在每一份證件、每一張文憑、每一張證書都寫上了這個本來不屬於我們的名字,所以不能不繼續用下去。

孩子長大後如果喜歡改洋名,我當然也不會反對。只要改的不是什麼Apple、Legend、Laughing就行了。